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机制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高校承担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担,不仅肩负塑造民族精神、引领价值走向、维系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使命,同时又承担着研究诠释、培育践行、涵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机制必然是系统的、全面的且协同性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转变制度设计和日常管理,改进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必须调动全部主体积极参与,强化顶层设计加研究、注重统筹协调与发展、拓展工作思路及路径、加强成效检验和示范,着力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机制。

  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直至成熟、逐渐内化、深入人心并践行于日常实践中。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因此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高校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全国范围内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层含义:一方面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机构,利用科研资源,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不断的提炼、建构和升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形态更加趋于圆满和成熟;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高校具有立德树人的特殊职能而言,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保障,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完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养成,并不断深入人心,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群体在校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行动指南。另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灌输,必须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和固有规律,通过调动高校各种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

  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身心健康如何,不仅是现阶段国民素质的体现,更关系到国民未来的整体素质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为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高校当下及以后的重要工作。

  1.社会意识形态认同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一般而言,区分不同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价值观上的差异,而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多是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的形式而存在,体现着社会的发展路径、理论方向、制度设计以及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全国人民的意识形态认同。对高校而言,必须始终坚持这个意识形态认同,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一方面应该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坚持百家争鸣,兼容并蓄;另一方面,应该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责无旁贷、理直气壮地倡导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大学生价值追求、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发展。

  2.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当前,高校理应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源地,占领社会伦理和道德发展的制高点,为社会全体国民提供行为示范。中国高校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标,传授知识、立德树人是其重要职责。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高校承担了培养工、农、理、医、文等各行各业人才的使命,这些人才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高校不仅能够影响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风尚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进程趋势。因此,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直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理想、有担当,那么我们的祖国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乃是当务之急。高校只有树立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做到以“传道授业”为天职,学生做到以“不耻下问”为动力,才能够建设和谐的校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3.高校的文化传承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高校不仅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它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育人的作用。中国很多知名高校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代表着整个学校的精神传承,也不断地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互动融合中寻找契合点。换言之,自高校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文化传承的使命,它们与民族共担苦难,与国家共同发展,见证了历史巨变,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了“教育乃立国之本”的价值取向。高校的精神文化天然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要素,例如爱国爱民的崇高情怀,心怀天下的胸襟气度,为民族振兴培育国家栋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竭力维护公正法治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特质。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代表了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新方向。高校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高校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方向,使得高校在延续传统、顺应时代的同时,逐渐寻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趋同共性,并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及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重中之重。具体而言,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化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

  一种价值观要在整个社会的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深化研究,科学地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民族的文化发展命脉,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因此,要使其真正成为全体国民都必须遵循的意识理念,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理论作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表述言简意赅,为了充分发挥其价值,我们更应该深刻解读其内涵和外延。因此,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应当发挥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开展深度课题研究,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同时,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在研究和解读过程中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互动状态。即高校科学研究不仅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而且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促进高校学术发展的精神动力,使其融入到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当中,聚焦中国问题,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2.加强宣传,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宽容的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事实上,高校的校园文化对整个社会风尚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高校加强宣传,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氛围是义不容辞的。一方面,高校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增添校园文化情趣。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争取把先进的校园文化如科学精神、人文传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辐射到整个社会,为全社会思想共识的形成提供助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与文化传媒领域的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将学校师生创作的优秀文化作品出版成书,有的放矢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以确保其在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3.融会贯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管理制度

  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因此,建立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是高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高校完善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促进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及其他教师的思想交流,消除人们以往观念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责任主要由政治课教师承担的思想偏见;第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即高校应当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学校教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对教职工来说,高尚的师风师德是其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学校建立的各项考评制度如岗位录用、先进表彰、职称评比、年终考核等都应当以师德为首要依据,以此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道德素养,让教职工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路人。

  4.统筹兼顾,在课堂内外全面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高校教育并非只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的各种理论。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应当统筹兼顾,既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又要正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关于课堂教学,首先,应当从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两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扎实的理论水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的道德修养同样不可忽视,正如古语所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只有洁身自好、情操高尚,才能获得学生在精神上的认同;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相关的阅读课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优秀文化书籍,并邀请专家定期开展文化讲座,让学生在阅读与互动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关于社会实践,首先,可以根据地区特色,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寻找红色足迹,参观红色革命遗址,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感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更深刻地领会民族精神;其次,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们近距离接触社会,积极参与各类暑期社会实践,响应“三支一扶”号召等,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髓。

  参考文献:

  [1]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2]韩喜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的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肖琴.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再探讨[J].湖湘论坛,2014(5).

  [5]温映雪,郑传芳.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6]刘书林,丁晓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基地专项课题“师德教育载体研究——基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视角”(项目编号:XJK014BJD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