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品牌与传播渠道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教育部、科技部于2016年8月共同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学校,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发展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校为依托的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基地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平台蓬勃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重要力量地位日益凸显,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高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同。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不仅在人才支持方面功不可没,而且通过转化科研成果直接支持与支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更不考虑研究成果的转换”的问题,很多研究项目“养在深闺”,鲜为外界知晓,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为了结束高校科技成果“待字闺中”时代,亟需创建高校科研成果的专业品牌,畅通信息传播渠道,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机构,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型媒体,开发我国高校现有的网络资源、期刊资源,创建专业科学的“大媒体”信息平台,将高校科研成果全面立体地传播给社会各界,及时准确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国民经济的强大驱动力。 因此,研究高校科研成果的品牌形成现状,全面剖析高校科研成果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路径,客观准确地洞悉现行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开掘现有的传播媒介资源,构建新型高效的立体媒介传播平台,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效能,为研究学科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探索出一条新路,既有着极为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着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学术研究价值。 高校具有强大的科研人才梯队,拥有一大批的科研成果,我国有关部门每年投入的巨额科研经费为高校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国高校孵化出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东软股份、复旦复华、华工科技、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高科技企业,开发了诸如方正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中南碳飞机刹车片、华中数控等重大项目并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我国一些生产领域的空白,改变了过去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998年5月15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7所高校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创建的“中国高校科技协作网”,正式向社会开放。目前,“中国高校科技协作网”的会员单位涵盖到30所高等院校,该中心演示厅设在清华大学,数据库包括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两大类,用户可在网上进行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成果交易、企业难题诊断及人员培训等。这是高校科研成果走向社会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中国高校科技协作网”影响力较小,社会各界对其知之甚少,其效果与预期构想存在差距。 近年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经引起多方关注,有研究部门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症结归纳成三大制约因素:一是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二是高校自身的不适应,三是高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畅。有研究者指出,政府行为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导向作用,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动力不仅来自高校自身,而更多是受到国家经济战略和科技政策影响。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我国高校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与科研成果转化不成比例,主因是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总体上滞后于研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通过绩效评价引导高校科研方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而提高研究质量和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高校是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毋庸置疑,而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又是多年来长期存在的不争事实,要根除这一痼疾,需要真正切准脉像找到病根。笔者认为,中国高校科研成果品牌创建力度不够,一直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传播渠道单一而且不够顺畅,缺少切实有效的传播渠道,是导致市场转化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一是缺少高校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应有的品牌形象,企业界鲜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非著名大学)的持续性、传承性科研成果和突破性、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就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技术转让。 二是由于缺少品牌张力,导致缺少媒体关注与报道。目前,高校的科研品牌建设和科学传播体系尚不成熟,缺乏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与广大受众建立联系的渠道。这就导致了社会影响力较高的媒体,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转化等环节缺乏关注。 三是缺少相应的传播渠道,外界很难知晓散布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持续性、传承性科研成果和突破性、创新性科研成果,更难以知晓其中哪些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可以尽快转化为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各高校的学报在科研成果的传播中也很难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目前,学报基本上是在进行“学术范围内”传播,学术味道浓重,很难与企业家形成呼应。 2014年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称《草案》)。这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自1996年出台以来的首次修订。《草案》进行了大幅度补充,新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内容,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加之,去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与收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促进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尤其是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创建和提升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的品牌形象和畅通传播渠道指明了方向。根据上述相关政策,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构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品牌与传播渠道: 第一,树立品牌意识,相信品牌的力量。高校科研成果的品牌形成,需要自上而下合纵连横的合力,需要教育部、科技部、主流媒体(包括新型主流媒体)与各个高等院校的通力协作。 第二,建立国家级(教育部)、省市自治区级以及科研院所级的科技成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发布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助于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的品牌形成与信息畅通,提高市场转化成功率。 第三,联合高校科研成果大媒体传播平台,拓展高校科研成果传播渠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精确传播对象,通过新闻发布会、论坛和博览会等传播路径,形成稳定的、目标受众准确的媒介沟通渠道,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第四,筹建国家级高校科研成果展示馆(博物馆),创建国家级高校科技成果数据库,筹办一年一度的高校科研成果博览会(可根据不同主题融入到相关展会,或单独举办),改造升级高校科技协作网与相关报刊、杂志。 第五,开辟自有的、独特的专业传播渠道,如高校科研成果专业影视节目、专业网站、专业报纸杂志、专业期刊、专业论坛(研讨会)等。同时,需要不断推出一批知名学者,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当然,高校科研成果的高转化率也需要国际视野,融入国际竞争,推进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丁雅诵.三问高校社会服务现象,大学如何走出“象牙塔”[N].人民日报,2016-11-3,(20) [2]戚湧,丁刚,张明.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 [3]周慧,刘棉.湖北试验,“黄金十条”促科技成果转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2-5,(8)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