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逻辑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并接受该时空的检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认识时代属性,把握时代逻辑,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扎根中国大地,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

  认识时代大势,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定位

  时代是实践的客观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前提。

  第一,国际竞争新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从单一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向国家综合实力竞争转变,其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成为重要力量,被纳入国际竞争视野。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空间,也是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领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人才竞争新态势要求高校回归“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当今世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已成共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内涵。可是,近年来,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落实。

  第三,理论与现实的新特征需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矛盾。这对矛盾具体表现在理论定势与现实变迁的矛盾、理论共性与现实个性的矛盾、理论解释力与个体接受性的矛盾等方面。在高校,又具象化为从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成逻辑、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时空转换逻辑、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社会意识再到个体意识的思想内化逻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即理想信念问题;要解决政治认同、价值认同、道路认同,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问题;要解决中国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关系,即民族精神和个体精神动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立足于我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立足于高校师生的思想现实,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性。

  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逻辑的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状态从相对封闭转变为开放,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矛盾也表现为理论彻底性、主体选择性和环境复杂性的矛盾。

  第一,理论彻底性受到环境复杂性的影响。“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论彻底和说服人之间相互关联并制约着说服人的效果,理论彻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保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践、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新的理论形态,进一步从历史空间转换中回答了理论彻底性命题。在当代中国,理论彻底性遇到社会环境复杂性的挑战。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信息化及其交互作用,丰富了环境要素、结构和功能,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做出理论阐释。

  第二,环境复杂性同环境的丰富性相伴而生,环境的丰富性为主体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学术界关于主体选择性的讨论经历了从客体主体性到双主体、多主体等几个阶段。这些讨论把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拓展到价值论,将思想政治工作从灌输过程拓展到接受过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由此而生。社会变迁也强化了主体选择性。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结果是人的自由度增强。同时,伴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为信息交流、人际交往和商品交换提供了新平台,主体的选择空间进一步扩大。

  第三,理论彻底性、主体选择性和环境复杂性三个方面变化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同构互动进行。环境复杂性是影响理论彻底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客观基础,理论彻底性难题和主体选择性增强是环境复杂性的结果。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我国正处在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然而,理论界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系统研究不充分,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前瞻性的研究,正在做的事情得不到及时的理论阐释,理论的解释力不强。理论彻底性难题影响到主体选择的价值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多元文化,用现代科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任务依然迫切。

  构建理论与人的新型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逻辑的展开

  理论彻底性、主体选择性和环境复杂性的关系需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

  第一,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路径。理论之所以能够说服人取决于理论的彻底性、人们对理论需求的程度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说服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性。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价值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目标。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人类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不过,增强以理服人效果还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大众化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时代感。理论联系的实际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师生思想状况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三个方面。社会环境的根本特点是变化,适应环境变化需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

  第二,以文化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文化可以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等多种样态。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文化的改变,这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探索以文化人的途径和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的方式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我国文化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如何将这三种文化统一起来成为有效的育人育德资源,是实现以文育人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同时,将三种文化渗透到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等文化样态中,也是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

  第三,以学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路径。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求学治学的空间,学术、学问、学识等构成了大学的基本元素和资源。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离不开以学养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所以存在着结论先行、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出等问题,同一部分教育者对学理把握不到位、学术修养不足分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讲授基本范畴和原理的过程中,如何理清学脉,提供丰富的学术史支撑;如何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心、以学养德、以学养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须探索的新课题。

  总之,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认识时代性中把握针对性,在把握时代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大格局,需要在坚持以理服人这一基本路径基础上,拓展以文化人、以学养人等立体化育人路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6ZZD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