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推进四个融入大力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凝聚国魂、振奋民心的深沉的力量。传承中华文明、复兴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和使命。深度挖掘、辨析和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寻求有效路径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之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价值、功能上的同频共振,不但是党和国家的要求,而且也已成为诸多高校的共识和目标。江苏师范大学依托自身学科、教学和科研的特色与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适应民族复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科学研究、日常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传播实践,覆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正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教育实效。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依托。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引领传统文化教育向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纵深化发展,以求进一步探究并激发传统文化产生现代价值,使教育常有新内容、新亮点、新动力。

  其一,高水平研究成果,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之新。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成果为引领,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的正确性,是切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关键所在。学校通过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和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推出,不断为传统文化教育输送理论支撑。省部级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承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编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化》等;学校地处两汉文化发祥地徐州,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基础性传统文化研究,打造汉文化研究传承的“江苏师大范式”。学校2007年建立了汉文化研究院,之后被江苏省认定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的研究,以两汉文化为核心,探究汉民族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考量传统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因图谱和传承脉络;为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中能够配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丰富资源,学校组织专家教授,组建“优秀家庭、家训、家风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编纂《中华家训文献集成》等专著,为传统文化教育在核心价值观层面发挥作用提供了学理素材。

  其二,高水平团队建设,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之新。近年来,江苏师大注重培育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团队,特别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科研团队,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充分阐释和深入研究,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理深度,引领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以学校近年来深入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为例,即是依托学校的省级优势学科——汉语言文学而渐成声势的。学校语言学科历史悠久,依托这一优势学科,学校围绕语言能力及教育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建构了“母语素质”的概念,提出了“强化高师学生母语素质,提升公民语言能力”的理念,并构建了母语素质“两维四面三层”的塔形结构。这些成果被有效运用于传统文化的话语承载,运用于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的经典诵读项目,并引领了经典诵读这一传统语言文化活动的勃兴。

  其三,高水平园区建设,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价值之新。2010年,学校为加快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启动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汉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区既是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制开发中心,又是教学科研的实习基地和各类人才的培训中心。园区中不但有汉文化研究院、淮海发展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等新型智库,还有凤凰传媒师大分社等文化企业入驻。通过产业园孵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徐州鼎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被评为全省64个最具潜力大学生创业项目之一。通过园区建设,使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契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体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精神。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课程教学是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江苏师大围绕“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设计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过程中,坚持“多、精、新、融”原则,不断完善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过程,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体系。

  公选课多,选择面广。学校开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选课程,内容涵盖文学、哲学、艺术、体育、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数十门课程,尽最大能力满足各类专业的学生需求,广受学生欢迎。

  专业课精,认同度高。学校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等专业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打造了诸如《孟子的文化精神》《经典诵读》等国家精品课程,以更为细致、系统、深入的专业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加深其传统文化的学养。

  推陈出新,开发整合。在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开设系列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学校注重新课程的开发与原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在经典诵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对中文、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主持、对外汉语、师范类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适度调整,进一步强化经典的讲解及诵读和书写技能的训练、考核;另一方面以教改立项的形式支持语言诵读类新课程的开发,组织编写教材,并设一定学分,逐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渗透融合,拓宽疏浚。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仅仅依靠专门课程的教育教学难以使其润泽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学校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渗透融合,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地贯穿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如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富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达到协同教育的效果;此外,学校积极开发网络教育平台,录制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并将相关资料、音频、视频等上传到网络,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主教育。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其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隐性德育”功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柔性浸润作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从而真正接受、真正热爱。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以汉风文化、家风文化、师德文化为特色的师大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一,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实现古代与现代的圆融唱和。江苏师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其外延,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推动其在大学校园里重生、重塑,焕发现代魅力。一是以传统文化涵育现代品格。致力打造具有汉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园内,开设“两汉文化讲堂”“润德讲堂”“国学周”“汉风学社”“孟子文化节”等文化项目,并创办汉乐团、汉舞团,让学生在传承创新的校园文化实践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以廉洁文化、家风文化传承高尚的家国情怀。开展“写家书,集家训,传家风”系列活动,校报开辟“我的家训故事专栏”,将优秀家书、家训故事汇编出版。三是以师德文化确立行为规范。学校连续17年举办师德建设月活动,注重挖掘、培养教师中师德高尚、贡献突出的典范人物,凝练其中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并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为师之道,做富有文化意蕴的诠释和弘扬。

  其二,古为今用,以古润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学校发挥人文社科优势,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形成亮点众多、感召力强、影响力广泛的生动局面。一是仪典文化。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诸多仪典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和风范。当今现实生活中各类仪典的建构,不但可以借鉴其丰富的形式资源,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学校一直注重通过仪典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首创并已举办5届的“汉式研究生毕业典礼”。典礼融合汉唐国学礼仪,以庄严和规范的形式,力求毕业研究生通过仪式,在走上社会之际,进一步明晰爱国报国、尊师重道、感恩敬亲、担责履任等精神内涵。仪式汲取新世纪以来方兴未艾的汉服运动精华,设计“汉服学位服”,并配有汉乐团在旁演奏华美的乐章,场面恢弘,毕业生们表示印象深刻、终身难忘。该仪式既弥补了纯西式的毕业典礼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与中国精神的遗憾,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学生毕业典礼应有的精神意涵和社会意涵,使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仪式文明水乳交融,相映生辉。二是书院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书院文化,亦有诸多可借鉴运用的形式资源。2014年,学校开办“雅润女子学堂”,结合师范生专业特色开设女红、雅乐、学思、修身四个主题坊,以高雅润泽人生为宗旨,以“博雅艺能”为学习内容,以“专家指导,朋辈互助,技能互换”为教学模式,提高学员认识美、创造美、践行美、传播美的能力;三是社团文化。学校鼓励学生创办文化内涵丰富的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目前,学校拥有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30余家;四是节庆文化。学校常年举办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已形成“中华母语节”“我爱记诗词”“汉风武韵”等品牌项目,引领校园里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洗礼中接受教育,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传承传播实践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传统文化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的环节,以达到实践固化认知和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效果。江苏师大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国门,推广、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其一,走出校门,服务传承。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并将其作为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重要范式。一是引导学生,以文化服务社会。拥有近20年历史的“汉风导游社”,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小龟山汉墓、汉画像石馆等著名汉文化景区都建立了实践基地,历史、旅游、文化产业等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景区担任讲解员,让国内外游客能够通过解说,更好地感受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鼓励教师,以学识弘扬文化。学校专家教授举办的云龙书院,以公益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在提升市民素质素养中的作用。

  其二,走出国门,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家名片,大力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学校在美国迈阿密、澳大利亚墨尔本都设有孔子学院。2016年,学校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作,设立全球首家海外孟子学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增强当地华人华侨的民族文化认同;依托文艺和体育的特色优势,多次组织队伍,参加“四海同春”等中华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学校的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不但出版《沿“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手册》,而且于今年3月,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合作,建立了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旁遮普大学分院,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打造了新平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保持血脉不断,精神不灭,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努力,接续奋斗。坚定文化自觉,提振文化自信,高校责无旁贷。江苏师大将继续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为己任,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广泛、更为坚实的精神力量。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