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校思想舆论灰色地带的防护墙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转化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的要求,是针对新时期意识形态特点做出的重要指示,对于高校党委主动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哪些灰色地带会侵蚀高校思想舆论工作 “灰色地带”影响范围广、作用时间长、潜在危害大,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只有将其“问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转化和教育。相对于“红色地带”与“黑色地带”,“灰色地带”指的是与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差异较大而显得特征不明显、性质不明确、影响难判断,但会对主流思想舆论构成负面冲击的领域。从理论分析与实践观察看,以下方面容易冲击高校思想舆论教育工作。 一是新型话语领域。西方国家一贯使用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话语的虚伪性已经毫无遮掩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失去了过往的“吸引力”,英国脱欧等重大事件从另外一个侧面正在证明西方式“自由、民主、人权”给民众带来的困惑与迷茫。于是西方社会转而将“生态、反恐、时尚”等作为塑造全球共识的新语言。这种话语“涂灰”我国的方式,是将全球性的某些普遍问题与特定社会制度进行链接,如将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捆绑,把“雾霾”与社会主义制度“附会在一起”。关心我国发展的大学生,容易掉进这种话语陷阱。一旦接受这种逻辑,在面对上述指责时,就会感觉“理亏心虚”。 二是视觉艺术领域。视觉艺术能够通过价值过滤反映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如为了对抗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建立一种新的画面结构,传达出一种‘自由、开放’的艺术形式,使‘抽象表现主义’成为‘政治自由’的象征”。当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将人类社会推入“世界图像时代”。在“数字图像”环境中成长与生活的大学生群体,很难清晰地认识到视觉文化会“通过意象与幻觉制造引导人的欲望,诱导人们认同其传达的意识形态理念,实现对人无意识层面的直接控制”。 三是亚文化领域。社会问题与复杂的个体构成密切相关,就大学而言,大学生在同乡、同籍、同类人、同行为模式基础上形成相对固定的交际圈、阶层意识、亚文化圈。主流文化与偏异文化在不同角落交锋、交融,多种元素构成的亚文化圈随之形成。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某些亚文化圈,更是以类型化风格,削弱着主流文化教育价值。 四是微电影创作领域。在读文化式微而视文化亢奋时代,微电影“以其情节紧凑,主题鲜明,解读直观,毫无悬念地赢得了社会的群体性青睐”。2010年后,“微电影”高举青年文化旗号,凭借颠覆与反讽的创作风格,在商业与媒体合力推动下,成为“微时代”的文化力量,并“创生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大学生本身是青年文化的主力军,是“微电影”主要受众之一。如果说部分“微电影”中蕴含着灰色地带,那么大学生也免不了受到某些“灰色”的沾染。 五是慕课传播领域。“慕课”加剧了全球教育资源的依附关系,而它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态势“是发达国家强势文化即软实力的传输,对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前主要“慕课”平台皆为欧美国家所有,其中一些慕课“包含有关中国的负面内容,成为新一轮西方意识形态涌入的场域”。高校是“慕课”主要传播场所,若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慕课”过程中缺乏警惕和甄别意识,极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大规模地传播了西方思想。 六是网络语言领域。“网络语言”具有突破常规、形象直观、风格各异的特点,不仅显示出对某种传统、价值、文化、观点、立场、思维、现象的抗拒、叛逆、嘲讽色彩,而且蕴含着追捧实用主义、自由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性、权威性、合法性具有一定的“解构作用”。大学生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传播、创造群体之一,若负面网络语言泛滥的情况得不到遏制,这些语言将通过日常表达方式,悄悄作用于大学生的意识结构。 七是段子文化领域。借助网络与移动终端,“段子”演绎成覆盖面极广的“段子文化”。常见的“段子”由“黄色段子”和“灰色段子”构成,后者常以灰色心态或黑色幽默抨击社会不良现象。“段子文化”的创作主体是普通民众,是草根阶层的“文化狂欢”,其中某些段子“包含着对官方意识形态无声的抵抗”。在手机几乎已经普及的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各种各样的“段子”。这些“段子”的负面影响是很难进行评估的。 高校思想舆论工作为何易受灰色地带影响 高校思想舆论工作易受灰色地带影响,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的泛在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转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脱域、亚文化圈子的广泛流行、个体主体性建构中的偏差等原因。 意识形态本身的泛在性。“意识形态”是德斯图·德·特拉西最早使用的概念。意识形态虽被广泛运用,但人们对其的理解却“各种各样”,如安德烈·高兹将意识形态研究扎根于“汽车社会”中,葛兰西针对“常识”进行了意识形态分析,鲍德里亚对消费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阿普尔分析了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弗洛姆利用精神分析学剖析意识形态,哈贝马斯揭示了科学技术中的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主体角度切入意识形态研究。这些分歧恰恰说明了意识形态的泛在性。为什么意识形态会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原因是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由社会存在决定”。我国历来重视高校思想舆论引导工作,但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意识到,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高度交织。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转型。在柏林墙轰然倒塌与苏东突发剧变后,2011年中东又发生了“阿拉伯之春”。中东冲突是西方意识形态长期渗透的结果,只是这种渗透“在手段上更为多样化,在内容上更具欺骗性”。这是西方意识形态范式进入后现代特征和隐语性特征的表现——“潜伏在文化的方方面面”。意识形态渗透转向文化领域,转向精神生活,转向微观范畴,并且逐渐出现符号化、生活化、无意识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的警惕性,就高校而言,也很容易将其忽略。 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脱域。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是基于“单位在场”,即“党的意识形态宣传部门向各‘单位’传达思想政治工作文件和学习材料”。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意识形态进入以媒体传播为基础的“单位缺场”阶段,也就是所谓单位体制“脱域”现象。这种传播方式将主体责任由单位提交给国家控制的媒体,其优势是传播范围更广,但要面对非主流思想的竞争。在思想舆论比较活跃的高校,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 亚文化圈子的广泛流行。亚文化以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导文化”,故西方亚文化群体曾被歧视为“寄生者或反叛者”。随着认识的深入,出现了亚文化成因两种解释,一种将其归因于“代沟”,一种将其归咎于“社会结构”。我国青年亚文化更多的是“寻求刺激、自治、认同、为存在创造意义”,其中新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青年群体可在网络里“表达对传统、权威和等级秩序的不满”。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出现过危害较大的亚文化,如“金钱高于一切”等。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这些思想已得到遏制,但尚未从社会生活中完全消失,并且开始渗透到大学这个象牙塔之内。 个体主体性建构中的偏差。上世纪80年代,“主体性”被广泛引入我国学术界,在当时起到了启蒙作用。主体性是“建构个体生活、确认自我价值、保证自我独特性的一种心理诉求与行为模式”。虽然主体性本身会“烙有社会关系的印记”,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将个人视为自我决定的中心,结果“炮制出了各种各样的放纵、享乐、利己主义”。被西方学界炮轰的主体性建构,却成为我国极少数人的追逐目标。过分强调自我诉求,必然导致社会意识、责任、价值被漠视。作为追求个体独立性的大学生,在主体意识不够成熟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构筑高校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的防护墙 转化灰色地带,是我国在复杂形式下保持长治久安的现实诉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 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精准定位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在意识形态阵地战中,“红色地带”与“黑色地带”特征较为明显,“灰色地带”具有隐蔽性、广域性、多变性、欺骗性等特点,难以找准识别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特别是在“灰色地带”的辨别上要避免模糊认识,增强精准性、提高精准度。一是要对其保持高度警惕,要认识到“灰色地带”是一种长期的存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较长的潜伏期,并可能在新背景下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二是准确判断哪些领域属于“灰色地带”,要看这些领域是否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潜在危害,是否会对我国主流舆论有冲蚀作用,是否对民众与青少年价值观有负面影响。三是要用辩证思维、敏锐眼光分析研判“灰色地带”的各种颜色,既要警惕灰色,也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灰色地带”蕴含着的某些“亮色”,这是“灰色地带”能被转化的基础。 以精辟的理论阐释高位引领思想舆论发展方向。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意识形态工作则要用理性思维从思想上、情感上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必须抓住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重大问题。 “灰色地带”研究是典型跨学科课题,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大科学工程”,需要理论工作者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透彻分析“灰色地带”存在的客观原因,全面估计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精准把握转化和鉴别的基本方法,用科学的理论增强对“灰色地带”的鉴别力,提高对“灰色地带”的转化力,加强对“灰色地带”的批判力,从理论层面形成高势位引导格局,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导引力量,为各级党组织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为学校教育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提供理论指导。 以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发挥网络阵地的引导功能。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基本的生存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无网络不生活、无网络不人生已是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网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也是“灰色地带”的生产地、传播地、转化地,如果在网络阵地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形成网络舆论和网络强势文化,在建设内容、传播途径、使用方式上凝聚时代精神,强化价值引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育人功能、转化功能。 以全员育人方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化、生活化、审美化、鲜活化、体知化,要推动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图像化、影视化、故事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读性与可视性。教师群体本身要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充分利用讲台、论坛、会议,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解答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学生处、团委、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信息管理人员要主动利用网络与移动终端,推送形式各样、寓教于乐、可读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引导学生主动疏远“灰色”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艳艳.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J].红旗文稿,2014(13). [2]柯利.理论自信的意识形态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3). [3]王立民.视觉艺术的流变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学术论坛,2015(7). [4]张小锋,王湘宁.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慕课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8-21.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彭寿清为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