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办学体系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使加快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办学实践中,较早地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走办学转型之路,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

  转型的战略思考

  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作为社会的子系统,高等教育的转型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我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下,这种转型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即打破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的弊端,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新体系,彻底改变就教育办教育的现象。

  地方高校要真正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基于此,从现实和需要出发,地方高校转型势在必行。黑龙江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不断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一方面,解决学校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问题。学校把学习精神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相结合,通过学习讨论,充分认识国家提出的地方高校转型的重大意义,从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弄清楚转型的真正要义。另一方面,解决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问题。通过学习讨论,学校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剖析学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系统设计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增强办学活力。

  转型的办学方略

  地方高校的转型是一个变与不变的过程。在哲学意义上讲,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蕴含在变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1.转型中的办学思维转变

  地方高校办学转型需要超越原来的办学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要求,站在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上,以需求为导向,转换角色定位,跳出自我封闭、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惯势,真正走近学生、走进企业与社会,根植于区域经济,构建与学生、地方、企业、社会有机协调、融合的关系。转型的切入点和关键是办学要围绕学生转、围绕企业和社会转、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转,按照需求来办应用型高等教育,以倒逼机制构建起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办学体系,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坚守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大学为了自身的发展所做出的具有理念意义的战略选择。地方高校办学转型要进一步坚守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勇于探索求真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3.树立与应用型办学相适应的理念

  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把人才培养的重心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位。要以目标为导向育人,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要以问题为导向育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系统分析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因素和各方面问题,通过科学有效解决问题达到全面育人。要以需求为导向育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需求,因需施教,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实际能力。要树立“四个注重”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转型的实践探索

  学校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在课程服务专业、学科专业服务企业、机关服务基层、全校服务学生的思想方面付诸实践,初步取得了转型发展的显著成效。

  1.推进教育教学转型,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学校按照开放办学的思想,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据专业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内和校外两段式“3+1”人才培养模式。“3+1”是指四年制本科生在校内理论学习和基本的实践训练时间不超过3年,学生在社会企业学习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学校按照“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实践技能的训练,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内与校外的有序衔接。

  二是在专业体系构建上,学校出台《黑龙江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把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作为专业设置的一把尺子,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按照“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发展,骨干专业稳定发展,新兴急需专业培育发展,饱和专业控制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了一批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相支撑的品牌专业。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4个国家特色专业先行一步,探索成功经验,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了工程教育质量。

  三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与行业企业充分对接,将企业急需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切实注重课程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按照“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做到四个结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结合学生专业、结合学生能力培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问需于学生,问求于专业,问计于企业,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加鲜活,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具有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公共基础课程主动与各专业对接,按照专业需求确定教学重点,按专业类别制定教学大纲。学校以能力为主线,深化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推进毕业设计(论文)转型,做到“硬件有实物、软件能运行、带着作品找工作”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四是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组实践课程,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专业能力实践平台。主要是建立健全以大工程为背景、面向全体学生的工程基础训练与基础实验平台,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公共实践平台,以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一级学科为依托的专业实践平台。其二,职业能力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开展顶岗实践,真刀真枪地去实践锻炼,在提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精神。其三,人文素养实践平台。建立德育实践基地,一方面坚持德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在提升专业能力过程中培养非专业能力,如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等。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主阵地和依托,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为主线,以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精神为特色,以基础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为基础,结合不同学生、不同阶段设计德育实践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实践。

  五是在考核形式上,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提供了八种考试模式,改变过去以笔试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鼓励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多种方式、多个方面的考核,在注重基础理论考核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

  2.推进队伍建设转型,着力提升队伍能力与素质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关键在师资队伍。学校按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统筹师资队伍长远建设,在优化教师学历职称结构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推进队伍转型。

  一是实施“队伍建设年”工程。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树立“以师为尊、为师服务”理念,坚持“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并举的基本方针,打破束缚人才队伍发展的观念和障碍,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新型人才队伍发展治理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发展治理现代化。

  二是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工程。根据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各层次和各类型教师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发展培育工程,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三是实施“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工程。学校以产学研战略联盟、校政企合作基地为依托,实施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到名校名企盯课挂职研修计划,每年分层次选派学科专业建设负责人、重点学科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院所挂职锻炼。安排中级职称及以下教师到校内外工程实验技术岗位顶岗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学历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骨干,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推进内部管理转型,着力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和水平

  一是实施管理提升工程。按照“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注重长效,激发活力,整体推进,专项实施”的原则,学校启动实施“管理提升工程”,力争通过管理提升,使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更加巩固,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完善,治理结构不断规范,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化长效化机制基本形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改善,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二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学院运行”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法健全完善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的职权、制度、规则和程序,完善学校内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学校依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落实《黑龙江科技大学章程》,把章程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办学的基本依据。及时学习贯彻上级各项新政策和法律法规,以章程为准则,开展“存、废、改、并、立、释”工作,全面系统地梳理、修订、完善校院两级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形成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各项管理制度的学习宣传,强化制度的执行,确保落实到位,形成依法依规想事、办事、行事的氛围。

  【作者:黑龙江科技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