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的必然之举。高校在这一创新系统构建过程中承载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因此,把高校建设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科技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既是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现实选择,又是各高校的历史使命。 高校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行为主体 国家创新系统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由参与技术开发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以创造和传播知识、技能与新产品为目的,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促使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国家内部循环流动。创新系统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更是为了发挥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及引导创新政策方面的作用。 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是保证国家创新系统高效运作不可或缺的三大基本要素。我国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人才济济,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能够直接为创新系统的运作输送创新人才,与国家创新体系功能结构高度匹配。因此,高校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充分认识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及地位,可以更好地建设国家创新系统。 第一,从知识创新角度出发,知识创新是指行为主体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对其认识对象的本质、规律做出的新的揭示和预见或者是对人类的认识成果、经验成果做出的新的探索和升华。知识创新追求的是对已有认识的深化和超越。高校的教育目标及内在底蕴决定了其鲜明、强烈的知识创新特质,其深厚包容的教育底蕴,使得高校不仅培养了新时代大学生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加快了新认识、新思想的产出,促进了知识创新。 第二,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技术创新是指开发新的技术,或者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再创造,使之更好的服务人类生产和生活。科学是技术之源,新技术的开发建立在新的科学道理发现的基础之上,高校担负着科学研究这一重要职责,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了基础和源泉。此外,与其他创新活动主体相比,高校对科研经费具有明显的集结性,几乎所有创新主体都会选择高校作为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向,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其他创新活动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联动机制。 第三,从知识传播角度出发,知识传播是指社会成员在特定环境范围内,使用各种知识传播手段,向其他社会成员传递特定知识信息,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毋庸置疑,高校是知识创新的基地,而新的知识只有经过传播,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接受、吸收并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实践,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沉淀的优秀思想精华以及新的知识成果应当被年轻的一代传承。因此,高校是知识传播的最佳场所。 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参与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企业本身具有营利性质,理应是技术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则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在我国,企业由于基本国情、自身实力及发展方向等原因,在技术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与此同时,各高校在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1.人才培养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够最终决定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高素质人才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保障,而高校正是不断向社会各行业注入人才的源泉。 首先,高校能够培养出知识人才。高校有丰富的教师和科研人才资源优势,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从学者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以及高尚的道义、品性和修养。另外,高校中“囊括大典,网络众家”的学术氛围,以及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也促使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级技能、专业知识以及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知识人才。 其次,高校能够培养出技术人才。现代高校一般都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众多的科研项目使得研究生获得了更多科研机会,从而避免了照本宣科,使高校学生得到更多锻炼,自然也就造就了更多的技术人才。如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研究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生产新产品乃至开发行业最新、最有价值的研究领域。高校的研究人员,也包括很多学生,能够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合作,并且利用企业在这方面的诸多优势资源。通过这种合作,不仅使企业从中获益,高校的师生也能够获得较大裨益,可以有效激发高校师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高校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目前,众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专业,学生们通过四年的学校教育、课外社会实践以及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各种项目锻炼,掌握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及技能,为走向社会成为公司企业的管理经营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中,大多数公司企业都会选择依靠高校为其提供管理人才。 2.提供新技术功能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据统计,2015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是670.6亿元,其中,高校的基础研究经费为347.2亿元,占比51.7%,比2012年增长26%。此外,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产学研合作工程的不断普及,高校的发展方向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方面,不仅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产业共同发展的大学科技园;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合技术中心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形式,促进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这些都为高校成为新技术的提供者,发挥其技术提供功能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内部都设有科研机构或者研究中心,这些机构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为目标,为企业提供技术供给。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的技术成果主要以文章、报告、表格、数据、公式、配方等形态表现出来。同时,高校本身具备的丰厚人才资源,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新技术,如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直接销售技术和技术推广等途径进行技术转移,使得这些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并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3.生产知识功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的知识生产功能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传播、知识应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知识技术成果和专利都在高校诞生。一直以来,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提出新思想,建立新理论,生产新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和社会中去,是各高校的基本职能。一言以蔽之,高校的知识研究成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生产知识的两大核心主体,在国家实施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中,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重点项目等承担了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系统中,高校的知识生产及创新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4.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 高校不仅具备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当前,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联系多以高校内部的科技园区为纽带,并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科技产业化及科技成果商品化,如合资企业、控股公司、全资公司等。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兴办大学创业园,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大学创业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场所,提高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如北大创业园依托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及人才优势,引入国际先进管理和服务理念,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创业辅导以及市场营销服务,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国内有很多高校也设立了专门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例如,南京大学联合江苏省文化厅创办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平面传媒、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六大文化服务业,不仅打造了具有品牌特色的完整的创意文化产业链,而且为广大艺术师生们提供了优美安静的创业环境,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园附加值呈几何级增长。 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功能 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的利好形势下,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必须转变思路,重新对高校进行战略定位,不仅突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更要注重高校科研技术产业开发的职能,使高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当然,这也必然需要转变高校传统的科技活动主导机制,建立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 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乃至社会通识教育宣传上,应该更多注重对科学知识、科研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推广,培养健康、良性、科学的创新环境和国民意识。加强文化层面的推广普及,才能保证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其他环节都能获得有效提升,使我国的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不断改善。 其次,对高校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而言,结合当下“双创”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应该明确创新之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化,立足市场,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另外,也切不可急功近利,也要认识到基础性研究的长期性,科研人员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踏实做好本职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同时,高校管理者要在上述创新理念指引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利用高校科研创新资源。 再次,强化国家创新系统中各主体间互动关系,注重政府的统一布局和协调指导,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虽然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处于核心的科研创新地位,但是依然需要依赖政府对全国资源的统合配置,比如当下的双创背景就给高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高校要想确保其科研创新更符合市场发展,得到更多市场支持,就必须在更多维度上选择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好多种渠道的科研项目资金;认识到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调动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投资的积极性,真正建立起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如此方能实现共赢。 最后,转变高校传统科技活动的主导机制,建立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我国高校以往都是通过计划机制主导科技活动,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课题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技研发资源的浪费。通过建立高校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高校整体人才、科研优势,科学规划实施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也能改变现有的高校科研活动的运作管理机制,使之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比如四川音乐学院推行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的高级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另外,高校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内部建设上,也应该形成能够高效、专业促使科研成果与经济相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专门负责市场与高校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陈文贤,高谨,魏于全.浅论科技创新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8). [2]熊波,陈柳.完善区域创新系统,促进西部经济大开发[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4). [3]刘亚东.聚焦中国区域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02-1-30,(5) [4]原长弘,孙会娟.政产学研用协同与高校知识创新链效率[J].科研管理,2013(4). [5]乔颖,王永杰,陈光.研究型大学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 [6]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5). [7]张昊民,马君著.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