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地方本科高校通常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实际不契合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没有真正实现围绕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构建,且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基层的单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教学中才能得以落实。地方本科高校应依据现实需求,关注职业岗位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课程知识为基础,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应用型课程体系指在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具体专业设置哪些课程,选择哪些课程内容,课程之间如何关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仅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组织,更要考虑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联及作用,其基础是找寻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厘定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从而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纵观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各种课程观的冲突与融合,为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斯宾塞科学主义课程观认为科学知识对学生成长和完满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程度作为评判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标准,认为课程设置应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部学科,应体现实用性。经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课程即经验”与“做中学”,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强调经验的动态发展及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建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课程。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课程观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的重要意义,认为其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关键,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成。对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而言,结构主义课程观忽视了职业岗位需求,但却强调了学科知识系统性教授的重要性,即对高深学问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多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课程通过参与者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该观点尊重学生多样性与独特性,重视学习经验和实践,提出课程具有建构性、非线性和不断展开的动态性。除此之外,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元制”课程为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参照。所谓“双元”主要是指学校为“一元”,企业为“一元”,其中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训练。“二元”在人才培养中密切配合、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双元制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教学围绕职业实践活动由浅入深而展开。其本质在于使学生掌握职业能力,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视角,为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支撑,并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在理论指导下,重新审视地方本科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解决课程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矛盾,是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转型的核心环节。

  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及原则

  课程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与准绳,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型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职业化取向相一致的关键。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特征主要是在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能够胜任特定职业与岗位,并能够在职业工作中通过创造性工作,实现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扎实的学科知识素养与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同等重要。结合斯宾塞科学主义课程观、杜威实用主义课程观、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观、多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及德国“双元制”课程观,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应依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即:融职业需求、学科课程系统性以及学生发展需求于一体。

  其构建基本原则为:第一,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课程系统性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依循认知规律,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系统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为有价值的知识。第二,实现职业岗位需要与学科课程知识逻辑相协调。避免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依据社会需求、职业岗位工作需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在调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合,厘定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进而确定专业核心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职业岗位需要与学科课程知识逻辑相协调。第三,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以其为核心选择课程,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为培养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奠定基础;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提供机会支持;紧缩课堂教学总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各项内容中,积极促进人文素养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与实践

  将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作为突破点,努力顺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转型的必由之路。经深入探索与实践,山东协和学院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提升为根本,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现具体以护理专业“人文+技能”课程体系为例进行阐释。

  1.课程体系架构的优化整合

  随着新医学模式的深入发展,护理转变为既关注身心健康,也为患者提供护理操作服务、实施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的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整体护理。为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经充分调研,学院按照课程性质,将本科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技能平台、临床综合训练平台等五大平台,各平台设置相应课程。在长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技能+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与浓厚的人文关怀。

  该课程体系中《健康评估》培养学生的临床健康评估、护理诊断、病情变化监测及判断能力,是落实下一步护理实施的基础,也为学习护理专业课奠定基础;《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技能课,其基本技能是实施一切护理操作的基础,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护理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护理操作技能,实践训练是本课程实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与病人的沟通交流技巧,能为病人拟定健康教育规划并监督实施,具备为病人提供健康教育指导的能力;《护理心理学》培养学生具备发现病人心理变化,并利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为病人提供心理干预和指导的能力;《护理管理学》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理论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效率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前3门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即健康评估能力、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和护理健康教育能力,是学生实施临床护理的基础,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均属于基本技能范畴;后2门课是培养学生“人本”观念,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是核心课程,与护理技术相辅相成。5门课程将护理技能与人文知识恰当融合,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发展”“技能与人文”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协调共存。

  2.课程体系内容的整合优化

  以“实基础、重人文、强技能”为核心,整合优化了课程体系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整体护理的发展需要,实现由技能人到技能与人文并重的全能人的转变。

  在课程体系内容方面,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淡化课程界限,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内容重复,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节省教学时间,整合后5门课程总学时减少20学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具体而言,健康评估课程分为症状评估、检体评估、辅助检查评估三个模块的内容;基础护理学分为住院环境、药疗技术、生活护理、对症护理、危重患者护理、医疗护理文件、住院环境七个模块的内容;护理健康教育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场所、目标人群等五个模块的内容;护理心理学分为心理理论、心理实践、心理护理、心理健康等四个模块的内容;护理管理学分为护理管理理论、护理管理职能、护理管理应用等三个模块的内容。其中健康评估课程的重点定位于问诊、身体评估和辅助检查,其护理病历的书写调整为在基础护理学中学习,其心理、社会评估整合到护理心理学中学习;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异常生命体征的评估、排泄的评估、病情观察等整合到健康评估中学习,护士职业防护整合到护理管理学—风险的管理中学习,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整合到护理心理学中学习;护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护理心理学中学习;护理管理学课程中的沟通整合到护理健康教育学中学习。

  3.课程体系授课时序的调整优化

  为促进授课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学院调整开课顺序,首先开设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和护理健康教育学等专业基础课,随后开设专业课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课程,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循序渐进、有序衔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课程体系的优势,既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紧密衔接,又能逐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优化建设

  为有效巩固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院强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实施立体化教学。在对各课程整合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护理“技能+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强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资源丰富的课程体系网站,包含电子教案 、电子课件、视频资源、护士执业资格试题、在线测试、试题库、图片库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不仅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还可以自主进行网络学习,并且根据学生需求,课程体系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网络资源平台不仅提高了相应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互动。

  5.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导者,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性决定其建设者必须既熟知教育教学规律及专业知识,又具有精深的行业产业技术。护理学院护理“技能+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教学队伍要求“一师多课”和“双师型”。课堂授课和临床见习的组织形式,均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局面,开创了授课之前教学内容与教师结合,几门课程联合集体备课的形式。同时,为弥补双师型教师短缺,聘请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临床医护专家,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中,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兼结合,院校结合,医护结合”的“三结合”优秀教学团队。

  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平台,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课程承载着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职责。从该意义而言,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难以一蹴而就,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实际,长期反思、优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刘耀明.民办高校课程建设须向内涵型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0,06.

  [2]张纯荣.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一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3]刘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协同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6,05.

  [4]叶树江,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5]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

  [6]王桂云,王明明.差异化战略视域下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

  [本文为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织发展理论视域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路径研究”(BIA1601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