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逻辑与途径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明确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大学应当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弄潮搏击,主动作为。这是创设“双一流”进程中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赋予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

  “双一流”建设的理论逻辑和标准

  “双一流”建设,首先要明确标准问题。即高校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理论逻辑和标准来建设“双一流”?这是高等学校建设“双一流”时必须首先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及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判断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学科一流与否,要遵循三重逻辑及其背后的评价标准,即学术逻辑、社会逻辑和政治逻辑。

  1.“双一流”建设的学术逻辑:学科建设为基

  大学在本质上是按照知识和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学术机构,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的技术核心领域;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学术,也没有一流的大学。因此,所谓学术逻辑,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学科逻辑。“双一流”建设政策提出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研究水平、传承创新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大建设任务都是以学科为依托、并紧紧围绕上述评价标准加以展开的。因此,高等学校建设“双一流”,首先就是要遵循学术(学科)的基本逻辑,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国际可比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

  2.“双一流”建设的社会逻辑:社会贡献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从社会边沿日益走向社会中心,大学的社会服务性得到更多的重视,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推手。社会需求逻辑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逐步成为大学及学科评价标准的实践性维度,即学科必须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相对于学术(学科)逻辑的客观性、国际可比性而言,社会需求逻辑的评价标准是主观性的、有国家或地方特色的。因此,高等学校建设“双一流”,一方面要遵循学术(学科)逻辑,要在国际可比指标达到一流;另一方面,也要遵循社会需求逻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特别是对于以服务区域为己任的地方高校来说,遵循社会需求逻辑,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乃是学校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也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3.“双一流”建设的政治逻辑:守正创新为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曾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诚然,中国特色体现于诸多方面,但其最为核心的要旨,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此,对中国大学而言,一流大学建设还有一个政治逻辑,或者说文化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出大量知性与德性双重卓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指标和灵魂,也是中外大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体方案》中提出,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通过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因此,建设一流大学是所有大学的任务,地方所属高校应当积极作为,争创一流。

  从高等学校的构成来看,地方高校占整体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随着地方高校的规模扩张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地方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QS世界大学排名、THE(泰晤士高等教育)、ARWU(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上榜;在QS学科排名和ESI(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学科排名中,地方高校的学科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想要达成“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实力显著提高”的目标,最终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式转变,地方高校不能缺席。

  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地方也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形成了“办学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地位突出”的良好办学基础和强劲发展势头,像苏州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实力已经稳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部分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因此,地方大学应该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努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做出了高校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积极开展“双一流”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全面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地方高校“双一流”的建设路径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立足一流学科,以学科特色带动发展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地方高校如何以学科为基础集中资源打造比较优势、建设一流学科,应当从以下三点着力:一是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发力点,以世界一流学科为建设目标,着力打造高峰、高原学科,以重点学科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二是推进特色学科群建设。地方高校应当重点支持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加强相关平台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建设一批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重点学科;支持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人才引领学科发展。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汇聚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将现有学科打造成世界一流学科。

  2.建设一流专业,以专业建设助力发展

  建设一流专业是实现“一流学科”目标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因此,地方高校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并结合本校特色予以吸收和创新,着力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双一流”专业建设也应当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将专业建设与创业建设相结合。设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也应当包含相关专业工作需要的能力和核心知识,使专业课程能够与目标达成一致。

  3.培养一流人才,以服务地方引领发展

  地方高水平大学与区域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是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扎根地方与行业,将建设一流的目标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成为加速地方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同时,在注重国际标准、培育一流学术成果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国家、特别是服务区域的意识,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切性,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积极参与并引领国家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大学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前沿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在服务与贡献中出成果、上水平、创一流。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