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学八法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明确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旗帜鲜明地回答了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浙江传媒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探索创新具有传媒艺术院校特色与示范意义的思政教学方法,通过树立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的转变;通过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理论从简单记忆到学生主动建构的转变;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拓展,引入互联网与社会实践,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变;通过考核方式的科学创新,实现思政教育从以应试为目的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发展的转变。通过开展“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学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初步探索出覆盖思想政治主课堂、通识课堂、专业课堂、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学八法。

  理论阐述——主题思考法

  主题思考法,就是针对当前思政“4+1”课堂主渠道,在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总体指导下,突破按照固定章节顺序讲授的限制,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化、提炼、充实、再加工,形成相对独立、内容紧密关联的各个教学主题,以主题的形式进行讲授。

  主题教学遵循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以教材为学生基本阅读材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同时,各个教学主题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以理论阐述了社会问题,引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了解社会的兴趣。主题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格外注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解决社会生活相关问题。主题思考法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各主题分别由不同老师进行专门讲授,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彰显了内容聚焦、深度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理论框架,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主题思考教学法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了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是提高思政课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有效模式。

  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学校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舆论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把教师想讲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讲思想政治理论的“普通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法中,面对实际问题,师生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对情景问题或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分组研究。各小组通过查找资料、理论分析、自发讨论、共同研讨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完善方案后得出结论。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能够主动运用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提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精神升华——名家示范法

  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通过大型讲座、网络教学等形式,以其自身经历与实际经验给学生上思政“示范课”,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升华。传媒艺术类院校具有丰富的“名人”“名流”资源,立德树人的率先垂范作用极为显著。这些名家的“浩然正气”、“堂堂正道”的自信与豪迈,是正能量的动力源泉。他们言传身教,身正为范,做到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作风认同;通过自己知党信党、爱党护党的心路剖析,树立学科自信、队伍自信、发展自信的实际经验,用饱满的精神、健康的情操引领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全国优秀思政教师在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开设公开课,各地师生可以直接感受国家级名家大师的思政课堂。为最大程度发挥名师示范课的效果,学校思政教育融合传统课堂教学,采取在线分散学习、课上集中讨论、个性化辅导教学、课上课下结合的混合翻转式教学方法。线上学习名师示范课程时,本校教师服务学生在线答疑、共同讨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发布讨论主题、课后练习。课堂集中授课阶段,助教老师针对学生疑惑、教学难点进行重点讲解或个性化单独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线上线下结合的翻转式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课上课下的时间资源,将思政课堂主渠道拓展到教学课时之外,延伸了思政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以个性化的方式对学生个体展开思政教育,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为进一步开展思政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运用——一线实践法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源于理论学习,更要通过生活实践验证。思想政治课堂不能局限于校园、网络,更需要延伸到社会。学校通过设置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环节,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暑期社会实践,包括举办志愿者活动、外出参观、社会调研、读书分享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履行道德义务、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从理论课的“主体学习”,过渡到实践活动初期的“情感体验”,最终在实践行动中“内化践行”学习成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情感、行为的统一。

  学校在思政实践中重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媒体宣传、创意策划等方面的优势,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相协调。例如,在宣传浙江省“五水共治”活动中,学生通过制作丰富多彩的动漫作品来宣传治水,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结合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将对思政教育的认知、理解、感悟和体验融为一体,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体、思政教育活动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学生学有所思,行有所悟,知行合一,证明思政课真正成为了让学生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的课程。

  课程考核——成果展示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思想行为的转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考核就是要检验教学工作是否完成了这些目标。学校以体现过程性、多元性、实践性的新考核思路,整体设计思政课程考试新模式,把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平时考核作为有机整体,采用课堂考勤、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理论素养和知识、情感、信仰、行为的统一,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学校特别针对思政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成果展示为标志的实践考核体系。任课教师全面参与学生的实践过程,在实践设计、实施展开、成果制作与汇报、成果分享、后期完善等环节,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敦促,另一方面在每一环节对学生进行逐一考评,最终形成过程性、激励性、科学性、全面性兼顾的评价结果。同时教师在实践工作中走近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感知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到心灵相通,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以微电影、视频、艺术作品等载体展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丰富了思政教育形式与素材案例,有助于对低年级学生发挥示范性效果,促进思政工作良好氛围不断形成。

  拓展视野——自我教育法

  学校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学校积极开发、引入优质的网络视频课程,结合广播电视制作专业力量,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丰富了网络思政课程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学习,主要教学内容由学生自学,学生课后可以与助教进行交流答疑。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及时便捷地咨询学习生活中的困扰,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生活、学生内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自我成长。

  其中,学习党章系列电视教材《做合格党员》最受学生欢迎。这是学校承担摄制的电视教材,邀请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作为讲述人,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配音,多角度解读党章内容,重点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章重要内容。《做合格党员》紧扣“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的主题要求,坚持“原汁原味”解读党章,立足“用大白话讲大道理”,围绕中央强调、党员关注、群众关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补好理想信念之钙”等10个主题,制作成10集微视频,成为师生课后思政学习的重要网络素材。

  环境育人——文化浸润法

  课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覆盖校园每个角落,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日常校园生活结合起来,让校园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学校注重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充分利用浙传阅读、博士讲坛、圆桌夜谈、凤鸣大讲堂等主要传播载体,用文化滋养青年大学生心灵;运用微团课、“星空下的谈话”等平台,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寻找同龄人的榜样;通过听报告文学、观看视频、排演情景剧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让好榜样刻骨铭心。

  学校还结合校风学风建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深入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文明修身,做高素质传媒人”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广泛关注信仰问题,将个人修身、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立志学习青年习近平,践行总书记的青年成才观。此外。学校大力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办好学生党校学习和传媒先锋班等学生骨干培训班,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会等学生理论社团建设。

  课程思政——专业结合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学校不断创新,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基础课中,在新闻学、文学、文艺学等专业中增加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负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学校积极探索,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原理、史论类课程中,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实现隐形思政。为突出新闻传播学科特长,学校在专业学习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促进学生将专业理想与我国传媒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结合,树立远大抱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积极行动。对于非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学校通过新闻专业素养培养,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新闻、解读新闻。通过正确解读各类新闻报道,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认清国内外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