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高校职能与战略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政府为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升级版。建设“一带一路”,旨在与相关国家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打造有别于各种排他性游戏圈(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这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开放为特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沿线各国发展规划自愿对接为基础,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为支柱,以金融互利合作为重要保障,以双边和区域项目合作为具体抓手,是当代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新贡献。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对我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市场,服务战略大局,探索新发展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境外办学、人文交流和合作科研等领域大有可为。

  加快人才培养,高校责无旁贷

  “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取决于人才。或者说,人才是决定能否顺利建成“一带一路”的关键要素。自古及今,路是人走出来的,路因为有人才引领而畅通,路也因为有人作梗而中断。“一带一路”亦将如此。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量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国际化人才,另一类是国际人才。前者指我国国内熟悉“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市场,能够参与沿线市场经营和开发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后者指沿线各国知华、友华、能够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市场规则的外国人才。无论国际化人才,还是国际人才,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等的复合是其基本特征。国际化人才主要是沿线国家语言和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国际视野等的复合;国际人才主要是汉语水平与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中国情结等的复合。由此,明确了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国际人才,既是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机遇,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看来,国内高校总体上还不能适应两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高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言教学能力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至少在使用49种非通用官方语言,目前国内的外国语院校能够开设的非通用语言专业不到一半。语言不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障碍,急需提升高校非通用语言培养能力,抓紧培养、储备大量非通用语种人才。语言不可能速成,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普遍面临非通用语教师稀缺,教学资料匮乏,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困扰。近年有关省市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二是高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总体比较薄弱。目前,国内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主要面向欧美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还不够深入,学校教师队伍面向“一带一路”的专业合作方向和国际视野等均较为缺乏,严重影响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此,急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师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知水平。

  三是汉语推广存在较大拓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是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主要生源地和第一目标市场。目前,中国高校接受的留学生62.3%来自该地区,全囯72.6%的学历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年来,为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我国政府投入了比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在全球范围合作建设了一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截止2015年底,已在全球135个国家开办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只有18.7%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显然,“一带一路”沿线汉语推广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汉语国际推广,既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加快培养国际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如果汉语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将影响当地学生来华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将制约来华留学教育的长期发展,总体上不利于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有意避开汉语教学,开设全英文课程。这种避重就轻的权宜之计,短期内可能会吸引部分欧美学生来华学习。但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学生则值得商榷,因为这种做法既不利于扩大中国教育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实施,也不符合沿线地区的实际需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高校在汉语推广和汉语教学领域可以有更加积极的作为,比如开发汉语推广特色教材,培训外国汉语教师,面向沿线国家组织开展青年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培训,开展留学生预科教育,与外国中小学校特别是高中建立合作关系等等。同时,高校借“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着力打造沿线地区汉语言区域,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探索境外办学,面临难得机遇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高校加快探索境外办学提供了历史性契机。目前,无论从国际市场需求看,从国家战略需要看,还是从高校国际化发展追求看,高校境外办学都到了应该“走出去”的时候了。

  “一带一路”沿线是我国教育机构开展境外办学主要目标地区。截止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共举办境外办学项目/机构36个,占全国高校境外办学总数的57.1%。我国高校迄今举办的4个境外办学机构有3个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分别为老挝苏州大学(2012年)、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2013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013年)。在“一带一路”沿线,我国已经与17个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占沿线国家的四分之一,占与我学历学位互认国家数量的41.5%。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沿线众多国家积极响应。越来越多国家在关注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热点合作领域的同时,纷纷提出教育合作要求。迄今已有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里兰卡、约旦、埃及、卡塔尔、泰国、亚美尼亚等十多个沿线国家对我国高校发出了明确的办学邀请,部分国家甚至提出了详细的办学计划和建议,希望我国高校赴当地就近提供教育服务,以中国教育模式和理念为当地批量培养人才,这无疑为我国高校探索境外办学提供了难得机遇。

  分析各国的办学邀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比较一致地看中了中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包括理工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实训实习,希望中国高校能为当地培养大批应用技术人才、市场管理人才和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才,以更好地对接中国投资,加强对华交流合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广受欢迎,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直接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发展经济的共同使命,通过借鉴中国经验,引进中国教育模式与资源,培养当地工程技术人才,既可提升当地工业化水平,也可搭乘中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快车。这是他们积极邀请中国高校入境办学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落户中国,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工程类高校深入“一带一路”开展境外办学。

  高校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境外办学,总体上属于培养国际人才的一种形式。与招收留学生来华学习相比较,这种培养模式具有规模效应明显,更加贴近当地市场需要,便于中国教育和文化国际推广,有利于学校国际化水平提升等综合优势,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发挥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的新平台。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境外办学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无论国家政策规划,还是学校能力建设等都还准备不足,甚至严重滞后,存在一系列现实风险,需要做好充分的应对。特别是着眼长远发展,稳妥起见,我们在发展机遇面前有必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并把风险考虑得充分一些,把办学方案谋划得周全一些,避免盲目铺摊子、陷入被动。

  高校开展境外办学,主要风险在哪里呢?概括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缘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并不太平,有些地区民族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地区党派斗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安。为此,高校在选择目标市场的时候,一定要把安全风险考虑得充分一些,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以确保办学项目安全运行。原则上我们应该首先选择在那些政局稳定、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的关键节点地区探索开展境外办学。二是投资风险。境外办学属于跨境办学行为,成本高昂,除了需要大笔启动经费之外,每年还需要投入大量运营经费。如果财务管理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办学项目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高校探索境外办学之前,务必做好详尽财务规划和投入产出分析,对投资匡算、资金来源和保障、学费、日常费用、资金使用与管理等要有一笔清晰的财务账,一定要切实可行而且有保障。三是管理风险。高校境外办学某种意义上讲是本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海外延伸,既远离本校,远离本国教育管理体系,又要同时接受本国和所在国教育部门管理,具有管理难度大,文化差异明显等突出特点,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抓住发展机遇,在冷静分析运行风险的基础上,高校通过认真谋划、科学抉择,可以在探索境外办学方面大有作为。目前,国内高校可以通过下列三种途径,探索开展境外办学。其一,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外交搭建的交流平台,借船出海,深入目的国开展境外办学,并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源支持,争取纳入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计划统筹安排,努力办好若干所国家项目级的合作办学。值得重视的是,对国家项目级的合作办学,相关学校必须突出办学主体地位,突出市场服务意识,始终坚持自主办学,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切忌盲目开展境外办学。其二,高校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随船出海,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比如结合“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需要,高校与有关企业及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供教育服务。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国家投资建设了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入园企业超过1200家,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提升需求。其中,46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初步成型,在部分合作园区,引进中国高校教育资源,面向当地员工提供汉语言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区,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密切配合,合作创建了西港特区培训中心,近年为特区员工提供2万多人次的汉语言和实用技术培训,受到当地中外企业欢迎。其三,高校积极联系目的国相关院校,借巢孵蛋,以中外合作或就近收购的形式开展境外办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当地市场,发展教育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发挥各自优势,结成了大批国际友好城市和姊妹学校、合作伙伴关系,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合作平台与伙伴关系,合作开展境外办学,借助合作伙伴渠道和影响,走进国际市场。

  拓展人文交流,高校发挥骨干作用

  “一带一路”能否畅通并运行,关键取决于沿线各国的人心向背。国之交、路之畅,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是增进理解和欣赏的重要桥梁。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社会参与;既需要投资保障,更需要民意支持。从长远讲,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是“一带一路”建设并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人文交流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如何构筑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人文交流,既是争民意、得人心、谋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育人才、促经贸、得实惠的关键性举措。通过教育交流合作,大规模地推动沿线国家人相遇、民相亲、朋相聚、学相鉴、文相容,形成沿线国家和谐共处的局面,共同建设好、维护好“一带一路”,努力使“一带一路”成为合作之路、和平之路、发展之路和友谊之路。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高校是拓展人文交流的骨干力量,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不例外。一方面,高校是青年才俊云集的地方,他们思想活跃,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他们的价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走向,影响沿线相关国家的民意潮流。民相亲,关键在于推动青年才俊之间的交往。因此,高校主导开展人文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高校因为拥有文化和知识优势,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基地,是开展人文交流的主体力量。知识因为传播而增值,文明因为交流而增色。高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际合作,师生交流,合作研究,文化、艺术、体育交流,以及多种主题的国际理解教育,既可以推动知识传播,促进地区发展;也可以推动文明交流,促进人心相遇,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同时,高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也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和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高校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总体上还不够深入,人文交流还不够广泛。一方面,有影响力的地区教育合作机制和人文交流机制不多,交流渠道不够畅通。迄今建立的六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五个在欧美,只有一个在亚洲。作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主要领导和协调力量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大部分设在欧美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要么还没有设立教育处(组),要么教育处(组)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地方重要交流合作平台的国际友好城市,主要也分布在欧美地区。这一切意味着,目前高校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地区人文交流,机制化的保障还不足。另一方面,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院校间的交流合作远不及与欧美院校那么密切与深入。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姊妹学校与合作伙伴数量远没有来自欧美地区的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院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师资交流和学生交流,首先选择的是欧美高校,而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国内院校关于“一带一路”沿线的知识储备和师生认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高校研究、关注欧美国家的教师和研究团队很多,研究成果也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员屈指可数,图书资料也不多。高校学生关于欧美的认知水平普遍要高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认知。这就是目前的现状,意味着高校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意味着高校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文交流方面大有可为。

  深化人文交流,促进人心相通,推动人员流动是基础性工作。目前,各地学校普遍反映,对于人员出入境管得太死,境外市场开拓、教师外派授课等常常受到限制,导致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合作办学协议无法落实,国际合作无法开展,学校声誉受到影响。“一带一路”长远发展,人心通是关键。而人心通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员相互往来。应尽快调整相关政策,为学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人文交流提供出入境便利,鼓励、支持高校创新人文交流形式,丰富人文交流内涵,促进高校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文交流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建设“一带一路”,积极与沿线国家实现政策对接固然十分重要,抓紧理顺国内体制和相关政策也非常关键。

  加强合作研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基于研究而形成的“一带一路”大数据库和系列研究咨询报告,毫无疑问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功能。目前,这一领域尚属短板,高校有所作为的空间非常广阔,研究探讨的议题相当广泛。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别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启动,我们发现对沿线很多国家和地区其实并不了解,包括地方语言、文化习俗、历史脉络、市场需求、经济结构、生产水平、社会舆情、政治生态、国际和地区关系、政策法规和走向、社会力量、人力资源、教育水平、地理信息等,总体上我们了解的并不深入,导致相关决策缺乏必要的数据信息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加强力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深入研究,尽快形成真实可靠大数据库,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谁率先完成这一研究工作,谁就将牢牢掌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决策咨询话语权,谁就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者。

  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把握好三个维度。一是关于对象国情况的长期跟踪研究。二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与对象国社会有机对接的策略研究。三是关于其他国家在对象国的经营状况研究。上述三个维度,概括地讲,就是知己知彼知格局。根据以往的经验,知己知彼通常并不难,只要不懈坚持、长期跟踪,大体情况基本可以掌握,不会出现颠覆性偏差。容易忽视的是第三个维度,即如何更准确地知格局。须知“一带一路”沿线,并不是未经开发的蛮荒之地,也不是遍地宝藏的新大陆。相反,欧美、俄罗斯、日韩乃至部分地区大国在相关区域经营日久、影响深远,相比较,我们是后来者。作为后来者,市场不排斥就是我们最大的机遇,与先期经营者一定程度的博弈在所难免,如何寻找恰当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式至关重要。比如,高校海外办学,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早已在“一带一路”沿线举办了多所大学海外分校,市场格局非常复杂,有关院校必须综合权衡相关项目,切忌一厢情愿地盲动。

  第二,战略研究和项目开发。“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更要有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强战略研究,加强实施对策和可行性研究,加强项目研究、开发和储备,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利益相关者众多。为确保各项措施科学有效,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有效的产官学协作研究机制,集思广益,谋定而后动。高校积极与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合作,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可以在战略研究和项目开发储备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甚至是主导性作用。

  目前,高校加快下列三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强沿线关键国家和节点城市研究,系统谋划战略布局和长远规划。二是加强各领域旗舰项目和龙头项目的研究开发,并尽快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三是加强沿线主要目标市场研究,及时提出针对性市场开发和经营对策。

  第三,国际合作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完全开放的国际合作工程。只有合作共赢,才有发展前途;只有群策群力,才能顺畅运行。为此,高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研究,不失为积极有效的举措。高校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院校、机构、个人合作,通过合作研究、研究外包等形式,充分利用相关国家和地区智力资源,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和市场,也可以节约研究成本,还可以广泛建立与沿线各国知识精英、智库合作网络,全面掌握沿线区域国别情况,及时掌握发展动态和市场信息,提出决策咨询建议和发展指导。同时,高校积极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长期专注于“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研究的机构和个人合作,既可以共享研究成果,也可以规避部分双边风险。

  面向“一带一路”,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研究领域丰富多彩,通常由高校自主进行。这里有两点至关重要,首先,国际性合作平台或机制具有较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从长远发展看,不可或缺。如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专项研究基金等,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需要企业的广泛参与。其次,无论国内高校的主导性合作研究(包括研究外包和项目招标),还是参与性合作研究,始终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把握、引领研究方向,至关重要。

  总之,“一带一路”已成为一项重要国际倡议。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今年5月中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众多国际组织官员参加,会上取得的具体成果多达270项,涵盖方方面面。中国已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面登上国际舞台,国内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无疑都将成为“一带一路”事务相关者或当事人。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迫切需要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对国内高等院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高校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努力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北京,2015-03.

  [2]新华社.中央“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首次亮相.北京,2015-02-01.

  [3]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北京,2016-07-13.

  [4]新华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北京,2017-05-16.

  【作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执行主任】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