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实现内涵发展要发挥专业建设作用

www.jyb.cn 2018年01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是构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应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办学实力。高职院校只有把内涵发展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主动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灵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使专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大提高了专业与市场接轨的吻合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有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1.专业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

  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以及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广大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许多全新的就职岗位,这对高职院校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布局,对路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内容丰富、项目繁多,重点是办学思路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与课程构建、培养模式与师资管理、实践教学与保障机制等等,它们彼此交叉、密不可分。综合分析其内在联系,专业建设是提升内涵发展成效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节点。抓住专业建设这条主线,必定带动其它支撑要素全面发展,形成纲举目张的格局。学校按照“巩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劣势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的理念,结合新时期淮北经济社会转型,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近期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同时,也相应作出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变化和需求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预案,使专业设置更加接近地气、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其做法:一是继续加强“矿山机电、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护理”等传统优势专业建设,增设专业方向,扩大就业岗位覆盖面,力争做大做强;二是淘汰一批招生就业不好的部分专业,减少招生计划,并实行关、停、并、转;三是围绕淮北市城市转型和专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人才短缺状况,新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类、酿造工艺类、交通运输服务类等专业。经过多轮的提升、改造、淘汰、开发等措施,护理已成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幼师教育、口腔技工成为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服装设计三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和“服装设计”被教育部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建设专业。学校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和安徽四大就业基地的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使近几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

  2.创新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专业建设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学校把创新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作为实现内涵发展的基石。通过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大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培养途径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如电气自动化、汽车维修等专业采用循环实训的“2.5+0.5”教学模式,把前后3个学期分成两个循环,每个循环的前2个学期在校学习和见习,后1个学期到企业工厂顶岗实习,让学生把前期专业基础理论和后期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去验证,经过前后两个循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根据季节性施工特点,构建了分段式“4+2”人才培养模式,三学年分六个学段,前三个学段和第五个学段在校学习,第四、第六学段到企业顶岗实训,以合理统筹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时间安排;还有护理专业根据该专业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和实践性,实行工学交替“2+1”培养模式,前2年在学校和医院学习—见习—再学习—再见习,后1年安排三甲以上的地市级医院集中临床实习,严格按照护理专业实训大纲的要求,学生们经轮转所有实习科室后基本上能较熟练全面掌握多种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达到顶岗工作“零距离”。该专业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全部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能获得护士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为保障顺利就业领取了“通行证”。在每年学校举办的就业洽谈会上,95%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当场给予签约,有的医院还现场办理了提前预定下届毕业生的用人协议,显现了该专业学生除具有护士执业资格和通过技能鉴定外,更具有理论扎实、操作娴熟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特色。

  3.强化校企对接,共同推进合作育人

  按照专业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选取具有本专业优势的企业进行对接,积极寻求校企人才培养利益上的共同点,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等优势,主动贴近、融合、服务企业,已采取多种形式与11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校企人才共育对接,做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库”。目前已与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稳定的“订单培养”合作项目,并与淮北市六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另外,推行“校中企”合作模式,将合作单位的部分车间搬到学校,既方便老师指导现场教学,也利于学生实习,同时也能给部分优秀毕业生提供适量的就地就业空间。二是深化校企专业共建对接,按照“市场设专业、依托企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建设思路,与淮北天宏食品公司共建“食品卫生检测技术”专业,与江苏煤电公司、徐州建工集团共建“矿山机电、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维修”专业,与北京商鲲集团、北京京通公司、合肥铁路客运公司、淮北矿工总医院等共建“口腔医学技术、影像医学技术、空中乘务、高铁乘务”等专业,按照行业职业标准,与合作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专业教学方案,确定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理实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吻合度。三是推进校企科技开发对接,构建“科技实验田”。学校与60余家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和科技攻关,30余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获得了省市科技奖,其中与淮北煤炭爆破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雷管炸药生产新工艺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是强化校企人力资源互动对接,成为企业发展的“造血干细胞”。学校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出去”,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有70余名专业教师被公司聘为技术顾问;二是“请进来”,大力举办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聘请180多名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兼任实习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共赢发展。

  4.夯实基地建设、实施“校、企、师、生”互利互赢

  实训基地是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专业质量的重要一环。学校遵循“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建设思路,按照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建成了70多个具有“生产性、职业性、开放性”职业教育特征的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其中“护理技术训练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 200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服装加工技术中心、会计电算化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数控技术中心” 2007、2009、2012年分别被批准为“安徽省高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2005年利用央财支持和自筹的700多万元经费新建了“服装设计与加工、电器自动化”校内实训基地,购置了含金量较高的具有先进性现代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实训中学到和掌握先进技术。本着“共建、共担、共享”的原则,2008年学校与多家合作企业分别投入600多万元资金建立了校内汽车修理车间、校内教学医院,并将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训和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实行学校、企业、学校+企业为主的分类管理、各负其责的运行模式。校内实训基地除提供教学实训外,还开展对外经营,当年实现利润15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利用理论和科学前沿优势,依托企业特有的生产、技术、实践及管理资源、秉持校企“双赢”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使课题研究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已采取多途径、多形式与淮北市40多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但锻炼了教师和学生,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真正实现了“校、企、师、生”的互利互赢。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