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www.jyb.cn 2018年01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时期,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方法要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以文化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通过了解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起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从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大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建功立业过程形成的思想理念,会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培养起良好的政治自觉,成为政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深厚的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恰恰可以滋养大学生的处事方法、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大学生在传承学习中,在中华人文精神滋养下,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熏陶下学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崇尚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恪守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大学生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的同时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他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传承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用这些道德理念和规范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让大学生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培养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确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使大学生成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内容,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基础

  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有针对性,因此必须把独特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内容,夯实文化基础,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推动高校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如西北大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历史与文化、社会科学等七个大类。如该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哲学概论”“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多门课程为其子课程的系统选修课;如“大学语文”课程由“诗歌鉴赏”“宋词鉴赏”“实用写作”“唐诗美学精读”等系列子课程构成。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充分挖掘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自觉地将人文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中,自觉把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一是要挖掘大学精神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大学》是古代经典四书之一,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大学》的原则、方法以及精神价值取向;比如《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危亡之际,沉潜于文化的继承和创造,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自觉承担起民族精神象征的重任,成为抗战时期“精神坚守与文化抵抗的堡垒”。大学精神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精神。二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活各方面。在宏观上把革命文化、乡土文化、特色小镇文化,在微观上把学校办学历史、校训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价值,提炼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形成标志性符号和景观小品、建筑。三是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第二课堂要建立与第一课堂相适应的中华优秀文化课程活动体系,开设有关中华文化的课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中华服饰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休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并引入到大学校园中。通过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加强文化自觉

  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带有方针性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制度安排和逻辑理路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劳动者的素质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随后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提到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今将近二十个年头。在这二三十年当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陆续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素质教育学会、高职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尽管大学素质教育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但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文化的特质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疑难问题。这些文化特质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些精神要渗透到素质教育中,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上做到足够的自信,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自觉。

  20世纪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要挖掘的文化景观和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必然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功效,集中体现在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在革命文化中学会汲取和弘扬革命精神,引导大学生感受革命文化、重温革命历史、牢记责任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当代实践形成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些都是大学素质教育生动的案例和教材。要引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敏娟.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历史贡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

  [2]李浩,曹明明等.大学素质教育的三位一体[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3]葛玉兰,徐铭鑫.试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三个维度[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3).

  [4]公培华,素质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J].发展论坛,2006(7).

  【作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