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机制研究

www.jyb.cn 2018年01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90后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收获期,物质逐渐丰富,衣食住行条件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同时,伴随着国家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改革,社会思潮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处于一个物质与意识不断趋前向好的成长环境中。这也决定了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此,越是在物质优越的阶段,越是在思想活跃、文化兼容并包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意义重大,越应消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重视马克思主义认同机制构建,锻造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备的思想品质。

  90后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首先,大学生应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及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在不断地兼收并蓄,向前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将使大学生更进一步认清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其次,大学生应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系列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这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尊崇物质第一性的科学品质。大学生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时间为轴,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与我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实情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和感悟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大学生应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未来实现“中国梦”的潜在价值。怎样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激烈探讨的问题,党领导人民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旦遭遇形而上学、教条僵化,将使实践走向失败。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只有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在追寻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发展。

  第二个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投身民族复兴的智慧翅膀,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我国大学生的成长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相伴相生,大学生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更新完善与发挥作用的历史。因此,当前90后大学生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沿着前辈的足迹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境界,并能够理性、客观、科学地进行人生的规划和抉择,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第三个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外化的认同。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应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创造的过程也是自我社会化过渡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打破地域局限,关心人类命运。这要求90后大学生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知行一致: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坚定地做一名思想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做一名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崇高道德素养的青年代表;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及伟大“中国梦”的民族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广泛涉猎多元化的知识,自觉抵抗消极思想的侵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90后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诉求

  新形势下,增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具有很强的时代诉求,事关民族复兴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及“中国梦”目标的客观需要。当前,海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日渐畅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延展性逐渐显现。然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道路”发展仍然危机重重,包括外部势力的施压、恐怖主义的威胁、周边安全问题丛生等等。中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及伟大“中国梦”的一系列实践和战略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90后大学生是参与“四个全面”战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发展“一带一路”的预备人才,增强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有助于其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将对“中国梦”的认知置于全球化洪流中,树立更加高远的目标,为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及“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博弈未曾停歇。部分西方国家一贯持有“西方中心论”,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要以资本主义为蓝本的认知过于自信,并将暗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意识包装成所谓的“普世文化”向世界渗透。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我国,这些文化带着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华丽“包装”,携带着错综复杂、难以辨别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信息,使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危机更具隐蔽性和侵蚀性,对我国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化解意识形态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新生代大学生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仰教育及行为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立场,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涵及外延的理解。

  三是激励大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应然之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投身革命斗争及社会建设的一系列过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本身即是一部鲜活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开创史和自强史。我国古代先贤曾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是对后世人的警示箴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可见只有“真懂”“真信”才能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铭记中国的革命史与建设史,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机制的构建

  要促进90后大学生养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应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目标导向机制、舆论引导机制、主体内化机制及多元教育机制的构建。

  目标导向机制。培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本质上而言是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及民族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及导向性。当前,培育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首先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思想,明确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及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掌握90后大学生成长培育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及话语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在观念碰撞、思想活跃以及文化交融的时代中得到巩固。其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的目标性,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次,坚持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增强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意识,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大学生群体中永葆生机活力。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的导向,对90后大学生提出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舆论引导机制。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对青年一代有着强大影响力。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应借助网络新媒体建立舆论引导机制,有效应对新媒体复杂环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冲击。首先,充实网络新媒体平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各大教育、搜索以及门户网站等平台应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内容。其次,打造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的网络新媒体“意见领袖”,鼓励那些认同并主动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知名自媒体,形成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新媒体主流舆论。最后,网络新媒体运营商应重视对90后大学生推送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信息内容,如微博、微信以及爱奇艺、优酷等主流新媒体平台,应制作和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利用“热帖”、微视频、微电影、话题讨论等形式传递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吸引90后大学生转发及点评。此外,大众传媒应避免过度娱乐化,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尽快加强节目创新,更多地推出例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形式的精品栏目,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创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主体内化机制。大量历史教训及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道路”发展的科学导向,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为此,大学生应自觉肩负起家国责任,主动学习和揣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会”。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坚持知行一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视培育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生态素养及新媒体素养,积极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树立大局意识,善于思辨,勤于求索,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忠实并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

  多元教育机制。以往对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培育主要依靠单向度的学校教育,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综合教育条件的优化,应建立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多元教育机制。首先,学校应发挥系统教育的优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采用“书院制”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图书馆文化以及社团文化之中,使大学生接受系统化、全方位的精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信仰教育。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其他教职人员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在高校上下形成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的理想氛围。应以季度为单位,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知名学者到校开展“名人讲堂”活动,使大学生在名家、名师的指导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其次,应调动和整合家庭及社会教育力量,尽快建立马克思主义认同培育的校外阵地,营造崇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环境。

  在全球化进程中,任何优秀的物质产出及文化成果都将使世界受益。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90后大学生理应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时代接班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当前我国社会各项改革事业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加强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机制构建尤为迫切。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及“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然之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9(1).

  [2]习近平.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5-7(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1).

  [本文为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6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当代大学生唯物史观教育研究”(JGWXJCXCB2016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