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大学主体功能的回归路径

www.jyb.cn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大学功能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每一次社会转型或是重大变革时期,都会引起新的审视和探究。大学功能正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嬗变,其功能逐渐由单一性向多元性演变,即由单纯的“人才培养”功能向“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基本功能升华。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它根植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大学理想性和现实性之间矛盾的解决,亟待需要大学主体功能的回归。

  “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双一流”建设的实质就是回归大学主体功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战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这样难得的机遇和愈发复杂的挑战,大学主体功能的澄清和理性回归是大学功能调试和优化的前提,也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目标的重要保障。总体来说,大学的自身建设是大学主体功能实现和发挥的基础要素,政府承担着大学教育管理的职能,同时社会大环境要素也对大学主体功能的调试有着方向性的导向作用,因此未来大学主体功能回归也主要从下述三个层次入手。

  1.侧重自身建设,夯实大学主体功能实现的基础

  高校教育功能的调试优化,最关键的还在于高校围绕着其功能定位目标导向的自身建设,这也是政府管理、社会参与等外在因素发挥正能量的基础。

  坚持教育新理念,重塑大学精神。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我国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现代化必须把握时代背景、坚持面向未来的新理念为指引,进而引领大学主体功能的优化和落地。其一,大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这要求大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尊重符合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追求共性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传递式教育转向开放式、共享式乃至创造式的素质教育观。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在人才培养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专业人才或是通用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大学本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教育定位等相关,但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至少能够达成共识,即通过知识的教与学、道德的养与成,来促进人的发展,增进智慧、修养品德,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尽善尽美的人性。真正的一流大学,应当对人的价值充满深切关怀与最高尊崇,应当以培养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二,坚持开放的大学精神,大学教育主体功能的优化,必须进一步扩展高等教育双向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展中西部地区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其三,秉承共享教育理念,逐步缩小差距、补齐短板,通过教育脱贫等系列活动,坚持教育公平发展思路,实现大学教育从低水平共享发展向更高水平共享发展迈进,保障社会主义人民大众平等享有发展机会的教育基础。

  调动多种资源,强化大学功能活动实效。办学资源的挖掘和充分利用,是大学主体功能回归的重要保障。从“开源”的角度,大学应强化非物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刺激高校教育活力。比如,教师始终都是激活高校学术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必须注重优化师资力量,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同时也要重视职后培训、激励和考核,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积极性。从“节流”角度,大学需要深化人事、教学、管理等制度改革,精简行政机构,将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多投入教育教学、学生教师发展所需以及学术科研等方面。一方面,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式讲授、探索实验、研究性考试或者创造式实习等多种手段,使大学生能够参与发现、探索理解并形成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新思想;另一方面,重塑高校科学研究,明确教学与科研的紧密联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注重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和相关物质支持,建立跨学科科研合作。当然,还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利用优势资源推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内部给予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多的人力、财力等多重资源支持。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大学运行效率。不管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大学教育功能本身的有效发挥,都要处理好高校与政府管理以及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规范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具体而言,其一,梳理高校内部领导机制,明确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强化教师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健全学术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学术权力与行政管理的适当分离。其二,按照“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大学应突出院校的实体地位,使院系能够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实现实体化运作,这样能够给与某些学科、专业更大发展的自主和可能。

  2.厘顺管理职能,协调大学功能发挥的政府关系

  新形势下,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我国政府正在加快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特别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去行政化,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等,都将为大学主体功能的回归提供良性的外部政府环境。

  推进教育管理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按照“管办评分离”制度的要求,应侧重教育管理部分的统筹权以及大学办学的自主权,并按照相关教育法规、教育规律及办学自主的要求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而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且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此机制安排之下,大学不再是一种简单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关系,而是在党的领导、国家的监督下,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综合运用相关法规、教育规划、政策、财政税收以及信息服务等多元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中不断调动大学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从而实现大学主体功能,响应并助力“双一流”建设。

  以加大财政投入为抓手,健全大学综合改革保障机制。“十三五”期间,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为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优势学科支持计划以及创新创业示范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手段,以财政经费支持为抓手,通过完善科学规范、公正公平、导向清晰、讲求绩效的大学预算拨款制度,探索落实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为主要内容指标的开放多元式大学综合考评体系,督促大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以及最终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调整社会需求,注重社会参与大学教育发展

  大学毕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与社会各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体来说社会对大学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参与大学教育是制约大学主体功能实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必须正视的是目前大学主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恰恰是社会需求中片面或过分夸大部分需求的结果。大学主体功能的调适回归必须正视个人、文化、社会对大学教育的不同需求,也就是要平衡各主体的需求,控制各主体需求的范围,应将不同主体的需求与大学教育发展规律和自身基础相结合,只有如此大学方能集中精力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肩负的主体功能。另一方面,还需注重社会参与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包括为大学教育提供宏观的目标方向,以及为大学教育活动提供必需的有益环境和物质支持,比如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大学的科研活动必需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与具体的企业单位对接;同时,社会教育发展支持基金,也可以通过校友会、校企联络等方式积极参与大学教育,以此为引导进而实现大学与社会之间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接受监督、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这样便能够为大学主体功能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原.论“文化传承”作为大学的本体功能[J].社科纵横,2017(10).

  [2]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6]高文兵.大学引领先进文化发展[J]. 北京大学学报,2008(1).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错位与重建:大学功能的整体性研究”(项目批准号:CIA130176)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