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双一流”建设需要教师教育转型

www.jyb.cn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国的教育正在进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的新阶段。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的关键因素。实现教师教育振兴,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自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以来,多所入围的师范院校相继发布了建设方案。在各方案中,教师教育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如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作为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重新定位,为我国的教师教育转型指明了方向。

  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挑战

  我国教师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韩愈的名篇《师说》,对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职责做了很好的阐述。19世纪末,现代大学在中国出现之后,教师教育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戊戌变法后成立的京师大学堂,首先设立的是仕学馆,其次便是师范馆,师范馆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在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师范类院校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师范类本科院校有120余所。数量本身也说明了教师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但是,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教师职业入口的扩宽,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出现了师范生过剩的现象。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师范类毕业生60万人,当年的教师岗位需求只有25万人,只有40%的师范生能够进入教师岗位。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从1998年开始大力倡导地方高校转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促进师范类高校转型,但目前该省师范生的培养数量还是超过了教师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出现了优秀教师短缺和无序流动的现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学识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一些城市的热点中小学,新进教师不仅要有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还对其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学校的层次有要求。与此同时,东部学校从中西部学校、城市学校从农村学校、热点民办学校从普通公办学校“挖名师”的现象,近几年又有所抬头。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对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新时代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教育系统而言,人们的教育需求发生的质量型转型,是我们目前需要认真分析和面对的重要变化。因此,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有些地区已经普遍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在教师教育领域依然表现突出。

  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也对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目前已经在上海和浙江试点并取得了成功,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将全面实行。从某种程度上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也决定了新高考能否在全国顺利推开。因此,新时期的教师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中学一门课,大学一个系”是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几次大的改革,如从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从师范院校独家培养到与综合性院校同场竞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我国这种“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的培养模式,主要参考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培养方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这种培养模式在适应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上述新时代的新要求都共同指向了教师教育的转型。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促进教师教育的转型,无疑也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的必由之路。

  促进教师教育转型的三个方面

  在不改变现行教师教育培养格局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促进教师教育的转型。

  一是夯实“综合性”,在广度上下功夫。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科研创新的新趋势,对于教师教育来说无疑也应如此。这要求我们在师范生培养上不仅要强化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还应该在文理交叉综合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对同一学科而言,不仅要强化基础,也应更多涉猎前沿科学。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综合性”也应该成为一个重点,其内容主要是指学科综合性。北京等城市中学教师大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即使是同一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也有隔行如隔山的问题。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往往是在交叉学科、边缘领域,要求教师对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要有起码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平时学习、参加培训时,要有意识地增加这方面的训练。

  二是强化“研究型”,在深度上下功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后,客观上要求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也应该是“研究型”。和过去的教学相比,研究型的教师不仅要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了然于胸,更多的工作还要体现在设计课题、组织研究、提供方案、评价反思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对现代科研组织形式和操作方式有所了解和体验。就研讨的课题而言,教师应对最近的科研进展有所了解,师范院校毕业生尽管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但也应具备基本了解本学科领域最近科研进展的能力。师范院校还应该加强对考试的研究。在这些年从事教师培训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学教师并不真懂考试,对中高考试题的理解也较为肤浅。笔者还注意到,目前对考试研究最有发言权的,往往是综合性院校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过去师范院校研究的重点是教学法,但教和考看似一对矛盾,其实是相互照应的。从中国的实际看,不研究考试,也不会有符合国情的好的教学法。因此,在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对考试的研究。

  三是增添“师范特色”,在亮度上下功夫。如果说培养“综合性”“研究型”的教师其他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做到的话,“师范特色”就是师范院校的独门绝技。什么代表了“师范特色”?过去的师范教育强调“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这些年人们在怀念中师时还屡屡提及。“三字一话”的背后,其实代表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知识品位和道德情操。时代不同了,“特色”自然也应有所改变,但实质应该是大同小异。教师应该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比如制作课件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对外交流的能力等。在强调一流的教师教育时,我们更应该强调这些教师职业的基本功。

  著名医学家张之南在总结“协和经验”时曾说:“所谓精英教育不是说学生一毕业时就是精英,而是指本科毕业之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提高发展成为某一行业的优秀人才。”把教师的职后培训与师范生的培养连接起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整体,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北京教育学院主要从事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教师,北京教育学院设计了岗位胜任力提升、转化应用提升、创新引领能力提升等三大培训类型,实施了启航计划、青蓝计划、卓越计划等项目工程,希望能针对北京市的实际,为培养有首都特色的一流教师探索出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