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www.jyb.cn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随着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受到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就业形态呈现多样性灵活性等。为了应对上述变化,必须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问题。从供给侧而言,高等教育主要承担劳动力的培养任务,高等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事关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必须对高等教育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以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致可以从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考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可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数量上看,人才供给总量还不足。集中反映在人力资源开发存量不足与教育发展能力滞后两个方面。当前我国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左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从结构上看,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首先,从层次结构看,近年来,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呈逐级递减的趋势,人才培养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型。从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情况来看,高等教育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显得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同专业的本科教育具有不同程度的同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专科教育培养时间短、应用性和针对性强的独特优势。其次,从科类结构看,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显示,经过多次专业合并、调整和撤销,现有12个学科门类、352种基本专业、154种特设专业和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本科专业数量的缩减是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有助于专业建设的新陈代谢。但是,从高校内部的科类结构变化来看,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过程中决定其科类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更多地来自高等教育内部,而不是外部的市场和经济因素。从布局结构看,高等教育资源呈多中心分布结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近年来发达地区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西南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较快,使得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呈均衡化发展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和改善。但是,如果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作为衡量指标,那么目前各省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从人才培养的质量看,高校普遍实施的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开放综合的育人环境。当前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通常以单个学院为单位去组织和开展教学,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学术性导向且高度结构化,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较低,对于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感知不敏感,导致毕业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过于狭窄,对劳动力市场缺乏适应性。此外,高等教育未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教育和培训能力建设滞后。高校尚不能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和要求建立比较规范的人才培养标准,不能很好地从基准和类型的角度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要求和基本规格。从人才需求侧来看,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供给机制不健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难以及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中反映出来,用人单位缺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机制。

  调节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优化高等教育经费配置,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应尽早制定《教育投入法》,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建立政府、个人以及社会三大主体共同参与的经费分担与补偿模式。政府仍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负担者,公共财政性经费主要承担维护高等教育公平、扩大高等教育受众以及保障高等教育领域重点投资的职责。个人原则上至少应按教育成本价格缴纳部分学费,学费标准的确定应考虑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并在不同性质的高校之间有所差异。社会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服务。要通过制度环境、管理机制以及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捐赠、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扶持力度,大力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缩小高等教育的校际差异和地区差异,增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潜力和贡献力。切实通过优化整合政府专项资金,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促进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增强高校对资金使用的统筹能力,让高校在更大范围内按照各自的实际发展需求自主决定资金的使用范围,降低资金闲置和浪费的可能性,增加高校的财务自主权,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

  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层次、科类、布局结构。首先,优化教育内部层次结构。要持续扩大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规模,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区分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侧重,造就大批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整体人力资源的素质。要加大对本科教育的资源投入,尤其是确保本科教学第一线有充足、质优的人力资源投入,保证高校师生比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加强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以育人为本,回归教育本位。要着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能力要求等方面与普通本科教育错位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贡献力。其次,改进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者对应关系,试图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角度去预测人才培养的结构也许是徒劳无益的。因此,要破除长期以来普遍实行的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减少传统狭隘的专业化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使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从“对口”走向“适应”。所谓“对口”是指根据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直接进行订单式的培养;所谓“适应”则注重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等非认知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强调毕业生在更加广泛意义上适应整个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再次,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促进各省份内部的高等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外的其他地级市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尽量创造条件增设综合性地方高等专科院校。要推动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和研究生教育均衡为代表的优质资源的均衡化,逐步缩小各省考生进入优质高校接受教育机会的地域差距,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增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切实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以及专业与就业之间的有效适应,并着力开展各类综合性、实践性、个体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合性培养不仅要求高校内部不同系科教学加强横向联系,还要求高校加强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工会、职业联合会等组织的联系,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及时进行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改革和调整,逐步走向开放、跨学科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位标准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和适切性的统一。要以培养学生在一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工作的能力和适应性品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以各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前沿动态作为参考,以毕业生学习与职业发展调研数据为参考。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精力、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并营造与之适应的支持型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增强大学毕业生这种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维和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劳昕,薛澜.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6(6).

  [3]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本文为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教师教学工作投入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C880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