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路径和机制

www.jyb.cn 2018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纵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20世纪末期,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兴工业产业发展迅猛,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阶段,这促使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尊重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定位开始由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和专业人才,转变为应用技术型人才。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高端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更加综合。特别是在新技术形态快速更迭、媒体界限日渐消融的当下,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的培养更应树立全新的理念,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培养模式。

  尊重人才需求特性——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

  素质是对人综合发展的评价指标,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也包括后天的社会素质和专业素质,是生理特质、思维习惯、知识能力、文化水平、思想作风等的综合体,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素质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尊重其个性规律,促进其综合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导,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人对某一项或一类活动的胜任评价,培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人才。从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存在一定缺陷。传媒业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内容生产和服务的创意文化产业,其产业特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以及利用各种创新性符号实现内容表达的能力。因此,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注重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不能将素养教育和个性教育边缘化。只片面强调技能训练,会使教育教学陷入“泛职业化”和“工业化”的漩涡。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应站位高,谋划远,要从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三个方面开展教育。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职业态度、职业操守以及职业理想。能力导向一定要兼顾素质本位,尊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审美实践创造能力,能够有效参与传媒产品生产传播的高素质创新型传媒人才。

  走融合办学之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不断深入,媒介融合发展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传媒业发展的主旋律。科技力量改造和重塑了传统的编辑流程,优化统筹了出版资源配置,使传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媒体之间的界限分割越来越模糊,传媒产品内容实现了一次生产、多渠道多终端发布,满足了受众的多元需求,提高了产品传播的效能。传媒业由终端融合、内容融合到更深层次的管理融合、资本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日渐清晰。

  媒体竞争人才是关键,产业业态的变化对行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立足所属地区和行业的现实土壤,一方面围绕地方建设的中心任务和迫切需求,凸显“地方性”优势,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文化创意传媒人才。另一方面又要紧紧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切实了解掌握人才需求变化,成为产业人才培养的良田沃土。为此,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切实实现“四个融合”: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相融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融合、与传媒产业资源整合高效应用相融合、与应用型高校传媒专业集群发展趋势相融合。

  从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相融合的角度来看,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积极回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新要求,在更为宏大的视野中加强对此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提升重视程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融合的角度来看,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切实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产业建设、服务与管理中去,了解本地区人才所需,瞄准本行业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形成经济建设需求和人才培养工作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与传媒产业资源整合高效应用相融合的角度来看,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适应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产业发展需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行业资源有机整合高效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资源开放,促进媒体力量融入。通过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共同研发项目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

  从与应用型高校传媒专业集群发展趋势相融合的角度来看,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树立全媒体传播的理念,以媒介融合发展为契机,打破单一学科专业壁垒,以数字化生产、教学环境建设为保障,立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移动互联、动漫艺术等大专业群,促进课程资源、教学力量和学生专业素养及技能的融合,培养“全媒型”人才。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在应用型转型发展中,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在方案设计、环境建设、资源配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等方面均加大了改革力度,但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上还需继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同于学术型导向的教育,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机制建设。

  一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投入保障机制。教学经费是高校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直接决定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与水平。在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开发、职业资格培训、实验耗材等方面需要大量经费投入,但受传统办学思维的影响,不少地方高校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向经费投入,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领域的经费投入,导致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有效地参与传媒产品的生产实践,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在经费投入保障上要向实践教学倾斜,设立应用型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课程改革、参加竞赛、工作室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方面,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二是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要量身设计考评标准和各项制度。高校在引进应用型专职教师时,不能只关注学历、国外访学、科研成果等指标,要提升行业经验、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资格认证、实践成果和业界影响等考核权重。同时,必须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树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将到行业、企业顶岗锻炼的机制常态化。重视应用型教师的作品、实践成果转化、调研报告的价值,重视对行业企业横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的考核,分类制定科研型和应用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严格实施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在评职晋级中实现同等对待。

  三是要建立校企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核心要求。从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来看,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传媒人才应该具备审美创造、文化创意、组织传播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类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协同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等各环节,促进企事业单位全过程、实质性参与。高校要充分利用协同方资源,并积极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研发、生产实践中,校企双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新闻出版业‘十三五’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16B251)、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集群应用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