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逻辑建构

www.jyb.cn 2018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职能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关系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战略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事关我国保增长和促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理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规范高职教育职业标准的方式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优化其办学结构,增进其办学效益。学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整体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的制度关联,形成两者之间融合互动的制度逻辑,依据学生就业质量的质量标准来评价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议题。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一种制度逻辑的建构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基础,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两者共荣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

  建立与学生就业质量相关联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的需要。学生就业质量是体现高职院校水平的综合指标,不仅反映当前学生的就业状况,同时也是一个未来发展指标,反映毕业生将来对其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从高职毕业生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高职院校的各项改革发展,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高职院校一方面以学生就业质量为重要标准去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建立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融合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学校、行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重要突破,实现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行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职院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就业质量达到行业单位人才发展的需要。

  学生有自己的成才需求,学生的就业质量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人才自我发展的角度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仅是供给侧推进,也是需求侧实施。毕业生对自我就业质量明确的认识和关注的重点在于是否找到了一份感觉“体面”的工作,即稳定的职业、体面的收入、安全的工作、良好的福利、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对学生个体来说,自己不仅要实现就业的低层次要求,而且要实现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质量就业。

  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认识

  通过学生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结果相联系,将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市场需求的需求侧相联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和路径问题。

  1.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基本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涉及人才培养过程,而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指向目标,将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相融合,就是将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相融合,包括对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基本评估,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科学判断,掌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状况,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以及将这些措施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中。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的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导向、评价反馈、持续改进。问题导向主要是指通过对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反馈是指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主要措施,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的效果再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估反馈;持续改进主要是指根据提升就业质量的要求,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结构模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进行评估,而评估主要包括变革前评估、变革中评估和变革后评估,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调整,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水平。变革前评估主要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从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角度,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优缺点、变革的方向进行分析评估;变革中评估主要针对变革前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动态进行分析评估,对一些问题和偏差进行分析纠偏;变革后评估主要根据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后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路径

  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价值取向就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基础,并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整个过程。

  1.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基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目标

  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为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指挥棒”与“行动指南”。判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与劣,判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成功与否,都要以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来进行评判,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价值理念、目标方法和实施路径,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

  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通过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来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两者相辅相成。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不仅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理念目标的指导,还可以提供方法路径上的创新实践,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变动,也不是单纯增加一些新的概念,而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进一步重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考量,以学生就业质量来进行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结果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2.以评估学生就业状况为基础,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高职院校应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并向社会进行发布,在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手段,建立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数据库,动态追踪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运用一定的软件工具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主要是在对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等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和分析。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作动态的追踪调查、分析与评价。

  高职院校应以学生就业情况为基础,对每个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建立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性质、用人单位规模、用人单位的行业地位等情况。二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薪资水平、专业对口、岗位情况等基本内容。三是学生的自我满意度调查。学生的自我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发展前景、发展潜力、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四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职业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创新精神,这些能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

  3.以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协同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协同发展是从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交互驱动发展的系统化与社会化视角,探究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社会效应。从人才培养的效果来看,人才培养的各利益相关方都要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协同发展,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人才培养的各利益相关方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要参与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既要了解掌握毕业生的基本状况,又要了解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基本过程。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牵头成立人才培养各利益相关方参加的专门委员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根据各自的优势,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和闭环状态。行业企业要走进学校,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亲历者、实践者,构建以企业需求和评价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校主导、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联盟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跨组织边界的深度共享资源。高职院校和行业单位共同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负责培养方案的实施,行业单位以使用人才为依据,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制定方案—实施方案—修改方案的良性发展循环,从而真正实现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相关联、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关联。

  4.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建立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依据系统性原则,按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效果来设计思路,构建制度优化、个体优化、过程优化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指标权重,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实践效果,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以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导向,建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绩效评价体系,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方向和良好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厘清“就业能力”的时代特色,探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节点进行整体性评价,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调整机制,实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有效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三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具体举措。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要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将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持续性和规范性。同时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要向精细化转型,开展帮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开设各类课程、开展各种培训、组织各级实践,帮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就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步提升。高职院校需要从注重就业率向注重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升转型,把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同时纳入到对院系就业工作的考核中,在对学校各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学生就业质量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龚剑.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

  [2]韦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6(5).

  [3]陈在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0(6).

  [4]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共担”机制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C-c/2015/002),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CDGZ2014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