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创新分类评价管理体系促进高等学校差异化发展

www.jyb.cn 2018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指导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文件,对于落实好完成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及有力驱动未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前瞻性引领作用。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教育适应新挑战、破解突出问题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大批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改革试点也积累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新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设和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与支撑。

  《意见》在科学判断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原则、目标以及总体上的意见,围绕各级各类教育及其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与环节,提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以及改进办法、改革举措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部署和要求。尤其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近期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做出了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设计与安排。其中,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容占据较大篇幅,既反映出相应教育阶段体制机制改革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又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考量和坚强决心。

  在《意见》的“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部分,文件着重强调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依法自主办学机制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尤其是针对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路和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治理体系,尤其是为各地区高等学校办学和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分类评价、分类管理与分类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必将有力推动全国及各地区改进和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研究、设计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办学分类体系,是国家及地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程。无论是作为高等教育大国、还是作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国家,从我国的经验、教训以及实践探索等多个维度看,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办学分类体系,是应当尽早科学谋划和系统设计的基础环节。这就需要在整体设计和确定地区性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模、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使高等学校办学分类服务服从于学习者以及高等教育分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从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部分省市的实践经验看,确定高等学校的办学分类及其发展定位,需要坚持三个方面的基本思路与原则:一是主要依据高等学校承担人才培养规格类型的主体功能、兼顾科学研究及科技服务等其他方面的职能进行分类;二是针对盲目追求升格、铺摊子,热衷于举办低成本学科专业等突出问题,提出提高学科集中度方面的引导性分类要求;三是借鉴“责任清单”管理思路,针对不同人才培养主体功能类型的高等学校,科学设计若干必须具备和达到的硬性指标与标准,为高等学校真正履行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设置必要的门槛。为此,可从高等学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主体功能这个维度,划分出以培养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功能的四类高等学校。这一维度的高等学校分类没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没有行政级别的色彩,突出的是人才培养类型主体功能的区别。另外,按照每所高等学校的学科集中度以及主干学科或专业大类的设置状况,设计出学科专业综合性、多科性和特色性(单科性)三个类型的高等学校,形成高等学校分类的第二个维度。将上述两个分类维度进行交叉,可形成高等学校二维分类的十二个宫格,为每所高等学校选择和确定自身的类型定位提供指导。各高等学校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自身办学和发展定位,并围绕选定的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定位及分类,设计和确定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办学章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立足自身的分类和定位,办出特色、办成一流。

  针对分类体系及不同的高等学校分类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体系,是国家及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必备工具,也是实现分类管理和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全国及各地区、尤其是一些高等教育大省大市应该加快建立各具特色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紧扣承担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主体功能高等学校的不同发展要求,聚焦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来自服务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人才培养基础能力、教职工队伍水平、教育资源动员能力、经济社会服务贡献程度、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办学特色和影响力水平等核心内容,研究开发主要承担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功能高等学校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研究确定切实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判断标准与依据,确保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评价及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实现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是国家及地区实现高等学校分类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激励与保障手段。从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的基础职能出发,应在建立分类标准体系、推进实施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同步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财政拨款及其分类管理体制,调整优化高等学校财政拨款结构,体现保障与激励相结合、更加关注高等学校办学绩效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导向,依据分类评价结果实现办学经费等的分类拨款,实现高等学校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同类竞争,推动不同分类中的高等学校不断凝练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贡献能力和影响力水平。

  贯彻落实《意见》提出的“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前瞻性规划、统筹协调和系统管理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将当地不同体制、不同类型、不同运行方式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纳入地方统一的分类管理体系,立足适应国家战略和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体化前瞻性地规划、设计、评估和调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分布等结构性发展目标,形成当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之间的合理对应关系。结合当地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办学分类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地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动态调控机制,确定地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科学制定当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计划和实施方案,理顺高校、学科、专业、基础能力之间的层次、类型、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合理关系,有效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超前布局和启动服务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基础建设,并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动态调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及资源的增量与存量。在分类评价的指导下,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将一批高校建成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和科技型创业人才的摇篮以及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通过科学设计分类评价指标及标准,引导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面对未来世界的数字化进步和组合式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要着力扩展和强化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创新创业以及生活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功能。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要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可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革命,不断探索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超前布局和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能力的“新工科”人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应对未来变化的素质与能力,为每个人的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为未来新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集聚优势,突破传统体制机制制约,突破地理、空间、行政边界等方面的传统思维和局限,推进教育业态和模式创新,建立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多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新机制,确立全社会、全时空学习的新概念,探索建立国家和地区大教育的合作与分享服务新模式,努力为更多的人以更为灵活、便利的方式提供更加开放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服务,支撑每个人更好地学习、发展和分享美好生活与多彩人生。

  【作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