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推进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

www.jyb.cn 2018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结合上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

  新时代,标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带来了发展新要求,赋予高校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要求高等教育焕发新状态,不断创造新业绩。在此新时代、新征程中,高等教育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中主动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时代的新征程中,高等教育更应该乘势而上,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高校而言,要深刻理解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中主动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等教育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文化传承的脉络,是科技创新的依托,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快速和辉煌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东理工大学正是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65年的发展中,学校履行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基本职能。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特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内涵。65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推进大型石油化工装备国产化和智能化,取得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相关技术突破,建立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等等。高等教育肩负着一个时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在时代的新征程中,高等教育更应该乘势而上,秉承着其永恒的价值取向,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高校而言,就应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在教育现代化征程中,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中,主动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强盛的伟大梦想。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四个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明确提出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体现,为我们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四个服务”深度契合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制度类型、意识形态和现实国情,既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要突出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办大学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个自信,这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要立足高校实际,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高校工作中的表现形态,全面梳理教育事业发展新变化。从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入手,深入分析目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特别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教师工作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强调要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作为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实实在在的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努力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为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体现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高校党委对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抓好政治领导,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抓好思想领导,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要进一步发挥学院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教职工党支部建设。选强配优党支部书记,发挥“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做好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党员都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从1987年开始,华东理工大学创立学生党员“入党答辩”制度,把严学生党员“入口关”;从2000年开始,学校实行学生党员“述责答辩”制度,强化 “培养关”;从源头抓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实践,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当前,中国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虽然被赋予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但所有这些职能都必须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点上。大学如果不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就失去存在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要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他们成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鼓励和培育科研基础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建名师团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同时做好课程育人的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设计。学校倡导名师引领、集体备课,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开展公开课观摩;要求人文社科类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联系,理工类课程把理论知识、实践教育与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相结合。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落实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责任制,切实建立起“质量评价—评估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模式;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上,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学校规范要求,把学生培养作为己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坚持高校科技创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目标要坚持国际标准,突出世界一流。要建设瞄准未来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要对接国家战略,突出中国特色。学科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也要结合学校现有优势。学科建设应该坚持对接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的学科,我们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学科建设还应该充分发掘、整合学校现有优势基础,遵循学科自身发展逻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要主动对接市场,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需要经常抬头看,主动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需求,谋求多元化的合作与发展。

  科技创新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学校以世界通用的先进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大型石油化工装备一体化和国产化的进程,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紧扣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进行科学研究,一大批项目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为稳增长、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集聚科技前沿,联合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加盟,建设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在结构可控分子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国际化科教队伍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产生一批国际认可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引领相关基础学科前沿发展,提升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

  【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