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改革趋势

www.jyb.cn 2018年03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英国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强。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THE)的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的英国大学占32所,同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的大学英国占4所,前100名英国有18所。科研方面,英国获诺贝尔奖人数仅次于美国;英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不到1%,科研经费占全球3.2%,科研人员数量占全球4.1%,发表论文的数量却占全球6.4%,论文引用率11.6%。

  全英拥有英国政府承认独立学位授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Recognized Bodies)共164所,有654所提供完整学位课程但不具备单独学位授予权的“指定机构”(Listed Bodies),它们可以通过与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合作来使自己的学生获得大学学位。另有一些无法提供完整学位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数据,2015/16学年全英参与统计的高等教育机构166所(英格兰132所,威尔士10所、苏格兰19所、北爱尔兰5所),在校教职工共计410,130人,其中专职人员277,055人,教研人员201,380人。共有约2,280,830人在英国高等学府学习(不含在各继续教学学院的在读学生187,115人)。全日制本科生的比例(占1,747,855名本科生总数的82.1%)比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占532,975名研究生总数57.2%)要高。

  《高等教育和研究法案》体现英新一届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2016年6月英国公决“脱欧”后上台的新政府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和研究法案》,该法案被誉为“自1992年《继续及高等教育法令》以来对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次综合性改革法案”,体现了新一届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已于2017年4月27日经议会审议通过并报女王批准成为法律。该法案体现了白皮书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核心内容,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多的市场竞争,公开信息帮助学生做出选择,增加大学入学机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性;实施教学卓越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TEF),追求卓越教学、科研质量,确保学生在高等教育的投资上物有所值;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研究和创新。具体政策主要有:

  1.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多市场竞争

  政府将采取一列的改革,使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更容易获得学位授予权(degree awarding powers, DAPs)或者“大学”的称谓。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运行三年且经过相关评议达到质量标准后,可获得学位授予权,不像目前一所大学须经过四年的认可。政府将取消作为获得“大学”称谓应有的最少学生数量要求,并且可以给予那些拥有55%全日制接受高等教育并有能力颁发本科或相当水平学位的机构“大学”称号。

  2.公布充足信息,便于学生做出选择

  政府计划对教学卓越框架采取分阶段逐层推进的模式。第一阶段(2016-2017学年)为资质认定,政府将于2017年5月在试行“教学卓越框架”的第二年,分别以“金牌、银牌、铜牌”三个级别,公布对参评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为申请2017年9月入学的学生提供高校教学质量更明晰的信息。政府向符合该框架基本标准的高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发放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允许其根据当年通胀率适度提升学费标准(预计现阶段的提升百分比约为2.8%),即大学学费可在现在基础上上浮到6165-9250英镑。而未获资质证书者则只能维持上一学年学费标准。第二阶段(2017-2018学年)为评估审核,评审委员会将通过组织由专家学者、教职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小组依据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学生成绩等指标对取得资质的学校进行评估审核。此外,先将在部分学科专业进行教学卓越框架试点。但须先就该框架评价指标向社会征询意见后再实施评估结果与学费标准上浮挂钩的方案,预计从2020年秋季开始才能正式实施。

  学生办公室将促进机会平等作为核心工作,确保大学在课程学习全程支持学生,不仅仅是入学,还包括降低辍学率、支持处境不利学生就业等;强制高等教育机构按性别、族裔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来公开其申请、发放录取、学生接受录取、课程学习完成率。除提供3-4年的传统本科学位信息,还鼓励设立2年制加速学位、在职学习、模块式学习、远程学习或者有雇主参与的学徒制学位学习。目前传统三年制大学模式仍是主流,2013年至今从68%增至79%。

  3.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英国高等教育隶属的政府管理部门随政府更迭而经常变化。英国公投脱欧后新任首相特蕾莎·梅于2016年7月14日任命贾斯蒂·格里宁为教育大臣,并将高等教育事务重新划归教育部负责,科学事务则划归商业、能源与工业战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Energ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管理,但高等教育和科学事务由一位国务大臣负责,同时在这两部门任职。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承担为英国大学提供资助,但随着政府紧缩政策,政府拨款逐年减少,英国高等教育主要经费来源是学费收入,通过与收入挂钩、逐年分期偿还的方式,由学生和纳税人共同负担,该委员会也不对私立院校进行监管。

  为建立单一的、以学生选择和竞争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来服务于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保护学生、雇主和纳税人的利益,法案将现有的10个负责高等教育和科研的管理机构削减为两个。其中,原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公平入学办公室整合为学生办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OfS),作为唯一的高等教育市场管理机构;而英国科研与创新办公室(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UKRI)则将作为唯一的科研与创新资助机构。

  学生办公室作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监管已注册登记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监督其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经费使用效率,并向符合条件的机构拨付教学补助。学生办公室专注于推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帮助学生做出选择。学生办公室整合公平入学办公室的职能业务,确保弱势群体学生在选择参与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参与平等的竞争。政府将现有负责7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合并为一个机构,即英国科研与创新办公室(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此外,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也将并入该办公室;但考虑到后者的特定工作任务,该办公室仍将保留其以商业为核心的特质以及独立的资助体系。此外,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向大学提供科研经费拨款职能也移交至该办公室。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与变化情况

  英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研究性收入、捐赠、其它收入。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财务数据,2015/16学年高校总收入为347亿英镑,其中学费收入168亿英镑,占总收入的48.4%。总支出为330亿英镑,其中180亿英镑用于教工支出,占比为54.6%。

  总体上英国政府投入逐年下降,2014/15年度,在接受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拨款的130多所英国大学中,有90所高校获得的政府拨款仅占其全年收入的15%或更少。2008/09至2015/16学年,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资助拨款所占比重从34.8%下降至14.8%,而学费占比从28.7%升至48.4%。

  从高校生均支出方面也可看出,近年来政府拨款所占重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导致高校就读人数增加、教学资源紧张。2015/16学年政府生均拨款为10500英镑,加上学费后的高校生均支出为27700英镑。按照英格兰35万本科生计算,目前政府拨款加上学费贷款的投入约为97亿英镑,但长期的实际投入维持在37亿英镑左右。

  英国从五个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2013年7月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颁布了《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报告。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是仅次于医疗保健的第二大产业。

  英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具有良好国际声誉和品牌价值,教育输出是英国民经济中鲜有的具备强劲增长潜力的领域。2015年新任高教和科学事务国务大臣约翰逊提出将教育输出从2012年的180亿镑提高到2020年的300亿镑目标。报告认为,教育的全球化目前尚在起始阶段,需要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以及边境署等相关部门的配合。

  英国政府在五个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是欢迎国际学生来英国深造。2016年度在英国际留学生总数438,015人,占学生总数的19.2%,其中欧盟学生为127,440人,人数最多的十个欧盟国家学生依次为德国(13,425人)、法国(12,525人)、意大利(12,135人)、爱尔兰(10,245人)、希腊(9,790人)、塞浦路斯(9,330人)、西班牙(7,840人)、罗马尼亚(7,200人)、保加利亚(6,195人)、波兰(5,655人)。

  来自非欧盟国家的留学生310,575人,人数最多的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依次为:中国大陆(91,215人)、马来西亚(17,405人)、美国(17,115人)、印度(16,745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6,745人)、尼日利亚(16,100人)、沙特阿拉伯(8,570人)、新加坡(7,540人)、泰国(6,095人)、加拿大(5,980人)。

  二是支持跨境教育。2015/16学年共701,010名学生在15个海外国家学习英国课程,其中马来西亚学生最多,达78850人,中国大陆学生65200人,新加坡49970人,巴基斯坦46640人,尼日利亚35015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29220人,斯里兰卡20910人。2012/13学年跨境教育为英国高等教育创造4.96亿英镑价值,约占国际留学生11%学费份额。

  三是领导世界教育技术的潮流。发展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既利用招收留学生作为教育输出的一方面,又通过现代教育科技,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多层次教育输出服务模式。

  四是与新兴教育市场建立崭新的联系。教育输出主要市场为中国、印度、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尼、土耳其、韩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内部新兴国家。加强与新兴大国建立新关系。英政府致力于建立互惠型合作关系,尊重合作方的意愿和需求,鼓励人员的双向交流。

  五是抓住机遇创新英国教育品牌。政府新成立的英国教育办公室(Education UK Unit)将支持英国教育系统在全球教育市场获取回报率更高的项目,尤其是商业类大型综合性教育培训项目,预计2020年达到30亿。政府将教育与旅游等其他英国品牌打包推介。

  同时,政府将增加投入,鼓励出国学习和交流,支持促进国际教育双向流动,全力支持鼓励英国学生“走出去”的政策,启动全新的“走向国际”网站(go international website),这是一个集海外学习、志愿者和工作信息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并提供免费的咨询、指导服务,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海外经历,使学生有机会体验新文化、学习新语言、拓展新能力,并最终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总的来看,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减少,政府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降低市场准入以增加高等教育供给多样性、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卓越框架评价体系、取消招生人数限制、增强高校国际化等措施来扩大高等教育参与度,改进高等教育系统效益,提高英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也是英国政府根据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做出的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17).Check if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is officially recognised.https://www.gov.uk/check-a-university-is-officially-recognised/overview.

  [2]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2017). Data and analysis. https://www.hesa.ac.uk/data-and-analysis.

  [3]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2016). 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 teaching excellence social mobility and student choice.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higher-education-success-as-a-knowledge-economy-white-paper.

  [4]Universities UK.(2016).Universities UK’s briefing for MPs ahead of the Second Reading debate on 19 July 2016. 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policy-and-analysis/reports/Pages/higher-education-and-research-bill-second-reading.aspx.

  [5]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2017).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in 2015/16. https://www.hesa.ac.uk/news/02-03-2017/income-and-expenditure.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