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慢不下来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5期
近日,华商报一则《4岁女童70秒还原魔方,识字两千多背诗三百余首》的新闻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诸多“绝活”,让一众网友纷纷发出“厉害!”的慨叹。 此番“晒娃”,不知又要“晒伤”多少为人父母者。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家长已经是“蛮拼的”了:让孩子三岁学舞蹈,四岁学钢琴,五岁学绘画,六岁背唐诗……唯恐一步慢,步步慢。但起跑线上的“竞争”没有最快,只有更快。这不,4岁女童的超常表现,又该让很多家长不淡定了。尽管有专家在旁边“拍砖”,提醒家长们,不提倡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但又有多少人听得进去呢? 快一点,再快一点,一部分家长如此催促着孩子。还有一部分家长心态很纠结,他们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也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慢慢来,但是一句“学校会让你慢吗,这个社会会让你慢吗”,就把一切打回了原形。 快,是当下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铁、磁悬浮;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在这个飞奔的时代,放慢脚步,听听自己的声音,看看沿路的风景,好好感受身边的人,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快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生命焦虑感,它裹挟着大人、孩子,竭尽全力去追赶别人的脚步。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带来些许不确定的安全感。 但是快,真的能带来想要的结果吗?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一个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让三四岁的孩子学轮滑、学芭蕾,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会伤害到身体;让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们虽然不理解,却也能做到,但代价是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所填满。这是专家们的提醒,我们是否该听一听? 中国有句古话叫“欲速则不达”,快节奏、高压力下的生活和教育,透支了生命的质量,也掩盖了生命的呐喊。 3月底,一则“11岁浙江女孩被请家长后跳楼”的消息再次刺痛我们的神经。《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的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表示,更深入的分析表明,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那些在花季便已触碰“黑暗之门”的孩子们,能否让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幡然悔悟呢? 慢下来吧,回归到教育的本真。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遵循生命成长的节奏和规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所不能理解的模样,慢下来,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样温馨、从容的生命图景,你、我,其实都能做到的,不是吗? 放慢脚步,静听心音,与生命对话,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辨明前行的方向。最近,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心理教师的辞职信在网上引发热评如潮,其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网友的评价中,点赞的呈一边倒的趋势。也许正是这位教师听从本心的选择,戳中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痛点。我们渴望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也知道现实的问题所在,但我们却习惯了与大多数人同行,习惯了“别人都这样”带来的安全感,尽管内心有挣扎,有纠结,却没有勇气真正去作出改变。 但是,世界那么大,在行色匆匆的人潮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开始放慢脚步,去思考教育的本义,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并用行动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 |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