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少数民族对城市教育的最大诉求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
付晓华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39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7.6%,其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3000万。男女两性比例基本相当,男性约1.27亿人,女性约1.12亿人(已婚妇女约为6640万人)。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化迁徙趋势,夫妻共同流动、父母携带子女随迁的比例不断增加。2013年,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迁比例已达62.5%。同年,跨省流动人口(约9297万人)在流入地生育子女60.76万人。【1】 上述数据表明,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不断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大批计划外的需求学校教育的儿童、少年。这里说的学校教育既包括流动人口6-15岁子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包括3-6岁儿童的学龄前教育。 然而,由于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有限,公共教育设施增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增加的速度,其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流入地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 现状:就学困难不容忽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已成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进入广东的外来人口已达2000多万人,他们大部分以进城务工、求学、经商为主。广东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2000年的67万增长到2014年的近255万人,增长3.8倍多,年均增长28%,在数量上是户籍少数民族人口的3.2倍多。【2】 而且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源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主要来自西南地区的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和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以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畲族、土家族居多。 同时,进入广东的新一代流动人口迁徙人群已经以80后青年农民工为主,他们大多刚刚成家生子,往往携妻带子全家一起外出打工。随着家庭化迁徙的增多,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留在工作所在地城市读书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据广州市民族宗教局统计,广州市现有民办普通中学61所、民办小学133所、民办幼儿园654所,其中70%的小学和15%的幼儿园,主要生源都是外来人员子女。目前全市大约有外来人员学校250所,学生近19万人。然而,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子女入托入学难现象非常严重。 通过2012年-2014年对广东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笔者发现,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是入学难,学位紧张,公办学校进入门槛高。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随迁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学习一般要办理一系列繁复的手续、证明,即使少数能进入的也要交纳数额较高的借读费、捐资助学费。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随迁子女只能选择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之内的民办学校就读。但这样的民办学校尤其是其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往往办学条件有限、教师素质偏低,随迁子女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是存在失学、辍学现象,超龄入学现象严重。由于城市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自身的流动性,也影响了其子女学校教育的连续性。一些随迁子女读完小学常常要转好几个学校;父母工作太忙时甚至会中途将他们送回老家继续读书,这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消极的影响。 三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来到陌生的环境,学习新的教材,很多随迁子女本身底子薄、基础差,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再加上语言、风俗习惯不同,难以融入到学校同学中去,使得他们往往要花很久的时间来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成绩。 四是饮食习俗不同造成的困难。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有着清真饮食的要求,而很多就业城市的学校根本没有回民食堂。以广州市为例,城区只有一所愿意接受穆斯林入托(不开设回民专灶,由广州市伊协供餐)的云台里幼儿园,而且每年学位很少,无法满足广州市众多穆斯林群众的需求。学生只能自己带饭或者父母中午送饭,给家庭带来很多不便。 诉求:希望教育机会公平 2014年,广州市民族宗教局就广州市外来少数民族子女教育现状,对该市下辖11个区的1800名外来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调查发现,97.6%的访谈对象都对子女上学抱持着支持的态度,只有2.6%的人选了无所谓,没有人选择不支持项。但48.3%的人对子女接受教育水平的期望只到“高中、中专、技校”,只有11.6%的人希望子女受教育水平达到“大学及以上”。在学校的选择上,61%的家长选择了免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12%的家长选择了职业技术学校,9%的家长选择了民办或私立学校,只有14%的家长选择公办正规学校。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也不太在意,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4.8%,持“不重要”态度的占21.4%,超过半数的家长觉得孩子只要能顺利毕业就行。【3】 笔者在个人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外来少数民族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更注重实用性。他们支持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但主要是希望子女能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比起大学,他们更愿意子女读技校。他们认为技校毕业出来有一技之长,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会比一般体力劳动者高。另外,子女早点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也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增加家庭收入。 在与广东省一些城市的外来拉面店老板、工厂务工人员、流动摊贩等面对面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不得不将子女送回家乡读书,由家中长辈照顾,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留在身边读书。一来可以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和督促他们读书学习,二来大城市学校教学设施全、教师素质高,子女学习成绩会更好,将来或许能留在他们就业的城市定居。但由于高额的择校费和紧张的入学名额等客观原因,他们的子女很难跟本地居民一样进入当地公办学校读书,多数是在民办学校和幼儿园读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还要交纳高额的教育费用。因此,他们最希望政府能多开办一些接收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的公办幼儿园、小学及初中,使得自己的子女能与当地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在当地参加中、高考的权利。 综上可见,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诉求并不是要求得到特殊的待遇,只是希望能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除了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习俗方面差异性的照顾,他们只是希望能与城市户籍居民真正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渴望被社会和城市认同、接纳,摆脱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身份,与当地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趋势:因势利导,妥善解决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居民是否拥有所在城市的户籍,与其在城市中享有的权利义务有着很大关联。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虽然生活工作在城市,但不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机会担任社会公职,享受不到当地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补贴和社会保障,子女的文化教育权利也受到种种限制。 虽然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来,我国在解决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中,一直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然而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紧缺、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我国至今没有将其完全贯彻落实,现行的教育招生制度仍以户籍管理为基础。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户分离人口”的大幅增加,原来针对城市世居户籍少数民族实施的公共教育政策,已不能解决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龄儿童急剧增加带来的种种问题,现有的公共教育政策必须作出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深入学习体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就能发现我国未来公共教育政策的趋势就是以人人平等为核心、教育公平为基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妥善解决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对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将随迁子女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和教育发展规划。然而,政策从出台到真正落实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继续深化“两为主”的政策,大力提高流入地政府对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使政策实施主体(流入地政府)真正理解、重视和认同“两为主”政策,才能使流入地政府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教育发展规划,扩大公办学校的资源,尽力满足随迁子女的就学需求。三是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针对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紧张、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应在经费上协调中央财政加大对各地的专项奖励力度,按照人数拨付教育经费,指导各地把专项奖励资金重点用于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公办学校和合格的民办学校,扩大公办学校的容量。同时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购买民办学校的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四是大力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定居和市民化,减少大规模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读书给当地政府带来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压力。 (作者系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P177-178 【2】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14年统计数据 【3】广州市民族宗教局.广州市外来少数民族子女教育的诉求[R].2014:P19-20,P31 ![]() |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