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尊重 共融——记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民族教育进学校”开展情况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
王静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创办于1914年,是杭州市上城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普通公办小学。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回族儿童逐步分散在区内各公办小学,流动人口子女逐年增加。学校现有少数民族教师(畲族)1名,少数民族学生9人。 少数民族学生减少,并没有削弱学校进行民族教育的信心。为了提高每个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包容理解,我们坚持开展民族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推进教育均衡化、多元化。 在环境课程中彰显民族理解教育的内涵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将目光投向学生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场所,希望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树木都会说话,都在静穆中无声地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做事。 完好保存主教学楼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凡论世界建筑中之外观最富变化、设计手法最奇巧者,当属伊斯兰建筑。我校的主建筑外立面门窗形状多以圆形、拱形和尖拱形呈现,并镶嵌具有汉族文化特性“龙凤”的雕塑和回族文化特性伊斯兰建筑的雕塑,充分体现“回汉一家”的寓意。因有回廊,教室的利用率比较低,但为了保存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建筑风格,即使在学校教学用房非常紧张的时期,我们也保证每学年修缮,始终坚持不改变风格。维持原状,就是想让穆兴学子能了解多民族文化,理解“回汉一家”的理念。 成立民族文化陈列室。2011年9月,学校建成民族理解教育陈列室,建立各类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教育资源。2014年3月,为满足新形势下开展民族教育的需求,学校重新设计、装修民族文化陈列室,并增设了“民族文化长廊”。目前,陈列室面积有60平方米左右,里面有学校的校史介绍,有56个民族娃娃陈列区,有民族书籍展示区,有民族服饰的照片墙和学校开展民族教育活动的展板区等板块。文化长廊则展示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节日文化、杰出人物等资料,学校以此为平台宣传民族知识,也成为上城区民族理解教育进校园的展示窗口。每年九月,学校一年级新生的始业教育就是在这里进行入校的第一节民族教育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多元文化。 创设直播化的欣赏环境。学校利用校园直播系统,在每周三的午间谈话课时间,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美术和音乐欣赏的教学。不同民族的舞曲和民歌令学生备感新奇,画家、雕塑家的作品中浓浓的民族和地域风情更是让学生惊叹不已。每次欣赏课后的趣味小问答更是引发了学生自主研究、自由探索的极大兴趣。在同步欣赏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后自由涉猎感兴趣的世界各地各类的艺术领域,再组织他们有计划有条理地展示给同学们看,让欣赏成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综合学习和实践活动。 同时,我们还利用教室多媒体背投设备,选择播放富有少数民族特点的电影,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故事和视频中欣赏、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 在学科课程中整合民族理解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发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各校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学校除开设专门的民族理解教育课外,还坚持在各学科中贯穿民族理解教育。让教师了解民族理解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在自己所任教学科中挖掘出民族理解教育内容,如思想品德课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语文课中有关民族风情、民族人物的内容,体育课中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要求任课教师在各自的学科中紧密联系民族理解教育,扩展综合教育的优势和效果。借助一系列翔实、生动、真切的课堂,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信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将不同学科各年段知识进行梳理,将其中涉及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让孩子们结合学习,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促进教师经验积累,通过实践形成一定数量的教学课例。 与品德课整合。品德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学内容直接指向或渗透民族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理解教育最好的载体。 【课例】“少数民族学校(品德)”:让孩子们知道我校是回族学校,是少数民族学校。知道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回族是其中之一。了解回族的风土人情,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 与美术课整合。祖国珍贵的美术宝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在美术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课例】“民族服饰”:通过调查和交流,了解少数民族服饰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有密切的关系。能利用已有的加工技能,合理选择身边易得的材料制作一种少数民族服饰。通过民族服饰的调查、交流和制作,进一步认识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与数学课整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课例】“五十六分之一(分数复习教案)”:在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少数民族知识小考察,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校本课程中形成民族理解教育的体系 当今世界,沟通日益发达,今天的教育更重视个别差异,强调尊重与关怀。社会期望给下一代更为多元的学习内容及环境。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公办小学,也是杭州市区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的课程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得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发展?怎样教育现代的学生,理解尊重陌生的文化,认识多元的世界? 近年来,我校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以学生自组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通过对节日和民族文化的整合,设计有趣、新奇的活动,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学习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学会与他人交往,培养具有民族理解素养的学生。 开设民族常识课程。根据《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校在校本课程中设置了专门的民族理解教育内容。小学中年级开设“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开设“民族常识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内容标准。并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科学老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看身边的食俗礼仪”时,生成了许多研究主题:西餐的礼仪有什么讲究?刀叉和餐巾的使用又有什么方法?哈萨克族的“烤全羊”该怎么吃?回族的饮食习惯与汉族相比有许多不同,对此我们该报以什么态度呢?这些内容大大刺激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活动中,学生们在弦乐四重奏的乐曲声中摆弄刀叉;在同桌之间表演少数民族敬献羊头的礼仪;为了筷子的名誉大声辩论;为了少数民族的传统食俗和现代营养学叫阵……毋庸置疑,这些身边的食俗礼仪也鲜活地刺激了孩子们的传统观念。孩子们收获的,远远比老师设想的要多得多。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向全校师生展示在“多元文化”学习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果,也对其他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小品《游学旅行社》;表演“做客哈萨克”;智力竞猜“各民族节日大全”等活动形式和内容深受师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以“多元文化”为学习背景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涉及许多方面,建筑艺术欣赏、少数民族婚俗礼仪讨论、食俗礼仪学习、民族电影欣赏……各种活动都以主题研究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小课题研究。通过自由组队、选择课题、调查研究、准备展示、综合评价、继续研究的过程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了解多元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开办民族服饰“真人秀”展示活动。2008年5月30日,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一天,一位对收藏和制作民族服饰非常爱好的陈老师将56件民族服装让学生们试穿,有雍容华贵的苗族盛装、绣工精致的侗族服装,以及巧夺天工的手工银饰,等等。在陈老师的现场指导下,我们拍下了56个学生穿着民族服饰的个人照和集体照,并将集体照制作成题为“56个民族56朵花”的大型展板,在学校大厅展示。学校把这些珍贵的照片保存下来,在去年重新冲印,装饰成了一面照片墙。未来,学校计划陆续配齐56个民族的服饰,充实学校的民族文化陈列室。 开发节日教育活动资源——民俗节。我们以中外重大节日为突破口,通过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共同讨论,筛选出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节日,通过资料的搜集、整合、内化和活动化的展示,开展菜单式的节日文化研究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节日文化,感受家乡的文化;开展民俗节日文化活动,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了解一些国外的节日文化,感受世界的优秀文化,使孩子们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从2012年起,学校每年举行民俗节活动,并定为六月份的节日活动。我们的主题是秀出民族style(风格)——迎六一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活动分为“民族服饰我来配”、“民族歌曲我来唱”、“民族体育我来赛”、“民族礼仪我来学”、“民族美食我来尝”等12个民族文化体验项目。这些项目的筹备都是由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个个充满民族特色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在课堂之余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彩。活动前,各班学生都会查阅资料,自编游园海报,并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活动中,全校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活动后,学生又会通过照片、图画、文字记录活动的感受与所得。因此,“民俗节”成了穆兴学子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 开设“民族茶艺社团”。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茶艺巧妙融合,开设了“民族茶艺社团”,邀请专业教师在五年级部分学生中普及民族茶艺,指导学生泡制回族八宝盖碗茶。“民族茶艺社团”在2014年12月份参加区少年宫“茶文化教育进校园”的展示活动,学生参与得不亦乐乎。今后,学校还打算打造茶艺室,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并学习其他民族的茶艺,使其成为学校民族教育的一大特色。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校长) ![]() |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