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新闻|国内|国际|基教|高教|评论|高考|考研|就业|教学|学术|专题|图片|资料|社区|论坛


新闻播报|基教要闻| 基教视点|政策解读| 基教人物|免费教育| 招生考试|评论分析| 热点专题|特别策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 典型>正文

辞去此园心仍红——追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西都安高中原校长莫振高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四期

  

      

                                        莫振高给学生上课(都安高中供图)

    2015年3月9日晚9时整,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都安高中的老师们惊讶地发现,校园似乎忽然“停电”,数十间教室同时熄灯了。原来,这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全校熄灯3分钟致哀活动。当时,全校一片寂静,4600多名学生集体起立,为逝世的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默哀3分钟。这一天,莫振高因病医治逝世,享年58岁。

  莫振高的逝世,引发了强烈震动。他逝世的次日,都安县城的三家花圈店均已断货;师生在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上回忆莫振高生前的事迹,表达对他的哀思;都安高中的学生排队到灵堂祭奠他,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的校友昼夜兼程赶回都安,只为送校长最后一程;都安高中在美国、新加坡、北京等国家和地区的校友会纷纷发来唁电;3月15日,千余人在都安送别莫振高,出殡的队伍绵延数百米。莫振高是怎样的一位校长?他的逝世为何引发如此大的震动?

  帮助上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都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地密布,石山连绵,可以说是“九分石头一分土”。

  壮族汉子莫振高1957年出生,1978年到都安高中担任语文教师,1996年开始担任校长。从当上校长的那一天起,他就决心改变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的状况。学校建设缺乏资金,他就一点点向社会筹资,修建教学楼的钱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10万元,逐渐凑齐。

  从小父母双亡的莫振高由姐姐抚养成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一直对贫困学生格外用心和动情。

  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余名新生中,有近三成是贫困生,很多学生报到时的行李只有一床破旧的被子。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因为没有勇气报到,就在校门口徘徊。莫振高每年开学时在校门口设立“校长办公处”,招呼贫困生“先入学,费用慢慢想办法”。寒门学子交不起学费,他往往在交费单上签几个大字——“可缓交”。每逢开学必“摆摊”,这一幕在都安县家喻户晓。

  每当高考结束,莫振高总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又有一批学生考上大学;忧的是其中很多贫困学子的学费如何解决。

  每年高考结束后,他带领学校老师带头为贫困生捐款,还积极联系慈善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生捐款助学。每年暑假,他无论是见到领导,还是企业老板,第一句话往往是“我的学生考上了大学,上学没有路费,帮一把吧!”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曾遭到别人的误解与奚落,但都一笑而过。

  据都安高中资助办统计,2014年该校约有200名学生每月获得200元至400多元不等的资助。这些年来,莫振高和他的团队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多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学生们的“校长爸爸”

  在莫振高眼里,每个学生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他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挂念着他们的衣食冷暖,给他们关怀和呵护,很多学生亲切地称他为“校长爸爸”。莫振高曾说:“学生的未来是我最大的牵挂。一想起他们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去,拥有更好的前程,我心里就充满了快乐!”

  莫振高一直把清晨的闹铃定在5:20,每天起床洗漱后,就去学校催学生起床晨读。妻子黄西彦觉得他起床太早,经常偷偷把闹铃调慢十多分钟,莫振高发现后,就会责怪她。他说:“我不去叫他们起床,他们赖着就要耽误学习。我一个‘老人’都起了,他们还不起?”他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后才回家,回到家后经常累得饭都吃不下,只能喝点稀粥。

  莫振高逝世后,都安高中毕业生黄重在微信群里说:“校长真是太敬业了,以前我在都高读书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地罗岭上面看书,每次刚刚走到阶梯教室那里的时候,就看到他那高大的身影在校园里面走动了,到六点钟准时到学生宿舍喊学生起床。这样敬业的校长,遇上是我们一辈子的福气,是都高人一生的骄傲。”

  在都安高中学生的心中,莫振高既是校长,也是慈父。比如,他会在早操后用广播提醒:“天气预报说今天要出大太阳,大家可以把被子抱到操场晒!”第一节课下课时,他又广播说:“大家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到操场上把被子翻一下!”如果学生做操时被突然下起来的雨淋湿了,广播里会传出莫振高熟悉的声音:“食堂为大家准备了姜糖水,请淋了雨的同学去喝!”

  得知莫振高辞世,在北京工作的都安高中毕业生韦景煜向单位请了7天假,昼夜兼程赶回都安,为莫振高戴孝守灵。韦景煜说,莫校长虽然没给他们班上过课,但他们和校长太熟了。一个年级五个班,校长几乎可以喊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熟知他们在教室的座位,以及每个学生来自哪个乡镇。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前,莫校长会走进每一间男生宿舍,催学生入睡,第二天清晨他又早早地来到学校,催学生起床。看到校园的地上有一张纸片,他都要弯腰捡起来。早操时间到了,他就和学生一起做操,开始和学生一天的相处。他担心学生的营养跟不上,就用筹集的资金,每个星期为学生免费加餐一次;临近高考,他会叮嘱食堂每天早上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熟鸡蛋。

  2015年2月中旬,积劳成疾的莫振高已经出现尿血现象,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2月下旬,病情加重的莫振高不得不到南宁住院治疗。住院后到去世前的这段时间里,他仍然频繁地打电话与学校联系,安排工作。除了副校长,他没有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学校任何人,因为他怕师生因此而分心,影响工作和学习。

  都安高中资助办主任韦喜凤就是从都安高中毕业,考入广西民族学院,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教。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与莫振高相处的往事。她说:‘莫校长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很了解。我上高中时,肠胃不好,经常肚子疼。大学毕业后回到学校工作,虽然已经隔了好几年,莫校长仍然记得我的情况,关切地问我:“小韦,你身体现在怎么样啊?还经常肚子痛吗?’去年12月的一天,莫校长还和我们几位老师到山区家访。那天早上6点多,莫校长就给我打电话,招呼我一起去家访。那天雾很大,山路很危险,我们走了好几个小时。以前家访时,都是莫校长走在最前面,但那天他走得很慢,一直在最后面,我也在后面慢慢地走,等着他。上车的时候,我发现他鞋带开了也没有系上。现在想起来,他当时一定疼得都不能弯腰系鞋带了,但他仍然坚持着,什么都没有说。3月4号,我和莫校长通了最后一次电话。当时我觉得他的声音有点奇怪,还问他:‘校长,你是不是感冒了?’其实当时他已经住院,但怕我们担心,还瞒着我们,说在教育厅开会。电话里,他还叮嘱我安排好工作上的事。”

      

                               莫振高与学生交流(周仕敏 摄)

  “我更喜欢被称为老师”

  “我更喜欢被称为老师,而不是校长。”莫振高曾如是说。

  莫振高1972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担任语文教师。即使后来当上了校长,莫振高也始终没有放下教鞭,仍然坚持年年给高三年级上语文课,先后带了20多届40多个高中毕业班。作为一名教师,他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瑶山这片养育他的热土。他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在教学中,莫振高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后进学生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民族班的学生,莫振高实行“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理解不了的问题,他就用壮语、瑶语详细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来自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韦吉珠刚上高中时,汉语很不熟练,莫振高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一句一句地教他。后来,韦吉珠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为了增强教材的适用性,莫振高带领老师们自编乡土教材,与全国统编教材结合使用。他善于组织教学内容,不仅讲解课文,还介绍相关的地理、历史等知识,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他总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知识如甘泉雨露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莫振高曾说:“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我们培养的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莫振高的奔忙下,教室里配备了闭路电视、高亮度投影仪,科技楼拔地而起,学校里有了100台电脑……从此,瑶山里的孩子知道了什么叫因特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莫振高和同事的努力下,1993年以来,都安高中的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如今每年将近100%,而且连续20多年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示范性高中,全国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先进集体。莫振高也以突出的业绩赢得了很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广西十佳校长……都安高中的毕业生遍布国内多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仅北京有上千名校友。

  正如都安高中新加坡校友会发来的吊唁信中所写:“莫校长把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瑶山的教育,奉献给了瑶山的孩子们,以至于自己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最终离开了他的家人,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热爱和奉献了一生的瑶山教育事业。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校长、好爸爸,但是他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不会被忘记,教给我们的爱人之心不会被遗忘,教给我们的奋斗不止的精神会永远延续。”一首缅怀莫振高的藏头诗也在广为流传:“莫道花谢已是冬,振翅于天眺远空。高处存暖爱犹在,辞去此园心仍红。”莫振高虽然已经逝世,但他敬业、博爱、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激励师生不断前行。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编辑:赵小雅}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 莫振高:他真正当得起教育家的称号2015-03-19
  • 我们期待爱的教育2015-03-19
  • “校长爸爸”是一面鲜活的德育“旗帜”2015-03-18
  • “化缘校长”的复制与不可复制2015-03-18
  • 给莫振高送别的队伍2015-03-18
  • 好校长莫振高2015-03-18
  • 炒作校长“化缘”跑偏了题2015-03-18
  • 校长可以“化缘”,政府更需“输血”2015-03-16
  • 广西都安群众送别好校长莫振高:一公里的眼泪2015-03-16
  • 广西:千人泪别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校长莫振高2015-03-15
  • 让学生在“参政”中“触摸
  • 美育,点滴滋润孩子心田
  • 高中生作文,怎样才能摆脱
  •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 综合素质评价 谁掌握话语
  • 农村实验教学:灵活取材天
  • “六步”造就诗词小达人
  • 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日
  • 湖北省汉川市:新课堂改革
  • 重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
最新新闻
  • 上海高校非遗作品亮相进博会
  • 高铁上的“少年宫”
  • 集团办学为大班额消肿
  • 送“福”给学生
  • 春运中,这盏“小桔灯”照亮回家路
  • 发力数字媒体产学合作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育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走进沈阳师范大学
  • 校宝在线全力打造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
  • 同济大学举行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 闽南理工学院举办建校20周年庆祝大会
  •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有多少?福建省本科毕业生月薪调查出炉了
  • 2018年“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高峰论坛举行
  • 教育部:“十项准则”为新时代教师划定基本底线
  • 习近平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
  • 宁夏银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高校每年最多救助8000元
  • 内蒙古:明年起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获年生均120元补助
  • 青岛友好城市教育国际研讨会签署11份合作协议
  • 办幼儿园不是为了发财的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重点中学校长前沿峰会暨人才贯通培养研讨会”举行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招聘雄安校区校长启事

基教视点

更多
  • 浅谈北京市将台路小学“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立人字课”:方块字里有乾坤
  • 面对叛逆孩子辱骂请冷静
  •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幼儿为本”
  • 环创“三大坑”:坑钱、坑物、坑人
  • 幼儿评价 一人一方
  • 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变革
  • 时代变了,管理需要转型
  • 教育治理,重点在“理”
  • 怎样办一所好学校

图说基教

更多
  • 公益导学周末行
  • 1元钱的力量
  • 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技艺
  • 开学第一课
  • 踏春出游赏春光
  • “明厨亮灶”吃饭安心
  • “微小学”开学啦
  • 感受传统文化
  • 妈妈一样的老师
  • 学生返校报到

热点专题

更多
  • 最美教师志愿者征集
  • 当代教师风采征集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 2014年开学季:新学期 新起点 新愿望
  • 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免费教育

更多
  • 江西省赣州开发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读高中
  • 陕西:将从2015年秋季起实施免费高中教育政策
  • 高中免费政策影响南疆孩子:“我想回去上学”
  • 新疆柯坪:高中阶段免费就读吸引学生重回校园
  • 成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有望实行全免费教育
  • 新疆南疆四地州普高全免费 财政补贴已划拨到
  • 石家庄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深山区学生读高中免
  • 河北石家庄:深山区学生可免费全面接受高中教
  • 大连:今秋新学期起孤残学生从上高中全部免费
  • 福建:2.6万名残疾学生享受“三免两补”政策

招生考试

更多
  • 上海市中考成绩公布 平均分比去年高5到10分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严禁普通高中擅自超计划招生
  • 长春推进中考改革:实验题目分值不低于30%
  • 2016年幼升小、小升初各地政策汇总
  • 河南: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 河南郑州:中外合作办学初高中招生计划只减不
  • 青岛高中自主招生权“下放”学校 自测择优录
  • 北京中招:将科目选择权交给学生
  • 北京招考改革新方案解读:供给侧给学生更多选
  • 北京中考首次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

Copyright ©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71141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