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是推进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六期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对口支援中的受援省区,往往也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杂居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对口支援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带来了哪些变化?当下的教育对口支援出现了哪些新特点?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您谈一谈为什么国家要实行教育对口支援政策? 毛力提·满苏尔:教育对口支援是对口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支援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其中加强教育对口帮扶、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一直是扶贫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办学条件较差,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双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需要进一步增强。同时,民族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能力难以支撑教育发展,财政自给能力难以满足教育投入总体需求,教育差距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亟需国家、东中部省市、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实行教育对口支援,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全国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教育对口支援形式有哪几种? 毛力提·满苏尔:主要有7种。一是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教育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明确了东中部17个省市、教育部15个直属单位对口支援西藏教育,6个省市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教育。2014年,国家确定了由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对口支援其他三省藏区的4州2县。 二是对口支援新疆教育。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明确了东中部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市教育工作。 三是利用东西扶贫协作关系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如北京对口支援内蒙,上海对口支援云南,天津对口支援甘肃,福建对口支援宁夏等。 四是高校对口支援。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支援活动。 五是中职教育对口支援。2014年起,教育部建立了17个职教集团和33所民办本科学校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新机制。 六是内地办班项目。从1985年举办内地西藏班起,目前已办有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西藏中职班和内地新疆中职班,为西藏、新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另外,有关省份也利用对口支援机制举办了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七是本地组织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各省市充分利用本地相对发达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对本地区民族教育的各种援助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记者:教育对口支援对于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带来了哪些变化? 毛力提·满苏尔: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困难很大。除国家大力支持、重点倾斜之外,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的作用,是推进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总体说来,通过教育对口支援,一是改善了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从过去帮助实现“两基”,到现在帮助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对口支援方向受援方选派支教教师和管理人员、接受教师跟班培训,开展学生、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三是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支援方向受援方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及巡讲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送到民族地区,开阔了民族地区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四是培养了各类人才。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培养了5万多名人才,高校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提升了受援高校的人才队伍水平。五是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支援高校对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提供多方面援助,职教集团和民办本科学校紧紧围绕受援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帮助受援中职学校建设特色专业,提升了受援学校学科专业质量。 记者:当前教育对口支援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或者新特点? 毛力提·满苏尔:与上世纪相比,本世纪以来,教育对口支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受援重点对象发生了变化。正如同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发生变化一样,当前我们的教育对口支援以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四省藏区,以及其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尤其是以教育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为重点。二是支援内容和方向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是以义务教育为主,帮助改善办学条件、资助学生。现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口支援新疆,以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对口支援西藏,以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三是对口支援机制和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教育对口支援,更加注重支援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无论是教育援疆还是教育援藏,对口支援省市直接与受援县对接,提高了对口支援的有效性。同时,各种教育对口支援,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四是成效上比过去更加显著。无论是从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教师选派、学生培养、学生资助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比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还多。 记者:您曾长期在新疆工作,能不能谈谈对口支援给新疆教育带来的变化? 毛力提·满苏尔:对口支援给新疆教育带来的变化太大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确立了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推进。比如,组织开展了援疆省市学校和南疆1082所学校结对子、写书信、发微博、组织家庭联谊等活动。二是双语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实现基本普及,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幼儿达47.9万名,普及率89.3%,比2009年提高了45.2个百分点。中小学主要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双语教育在校学生达150万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普及率达75.5%,比2009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对口省市帮助新建改扩建双语幼儿园89所,并在双语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三是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了双语教师“特岗计划”,有效补充了双语教师岗位空缺。大力推进免费师范生教育,除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新疆师范院校培养外,援疆省市每年为新疆定向培养师范生200多名。选派支援教师3000名,采取建设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开展送教进疆活动、面授教师和校长、开展援疆省市教师与受援地教师结对等方式,为新疆培养教师14万人。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师资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援疆省市援建中职学校59所,帮助新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课程改革,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等。五是高等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支援高校加强对受援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指导,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训新疆11所高校265名教师。六是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推进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内地新疆高中班混班教学的学生占总数的30%,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记者:您认为教育对口支援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毛力提·满苏尔:民族地区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对口支援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规划制定到执行过程,各级教育部门参与不足、发挥作用不够;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援受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教育对口支援项目与当地教育规划缺乏有效衔接,与受援地区教育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部分教育对口支援项目按照内地发达地区模式设计,不完全符合民族地区实际。三是总体上教育项目资金所占比例偏低。如“十二五”期间,全国对口援藏项目投入中教育约占6.7%左右,援藏教育资金比例偏低。四是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部分受援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希望援助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对送出学生就读高中、大学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积极性不够、效果不明显。 记者:对于今后的教育对口支援,您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 毛力提·满苏尔:今后的教育对口支援,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一是进一步健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加强全面指导和统筹,注意与当地的教育规划合理衔接,符合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阶段性重点。二是帮助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民族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成本较高,办学条件较差,仍需要大力支持。尤其是要帮助提高信息化水平,使民族地区尽快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加大教师对口支援力度。通过支教、挂职锻炼、存量培训、增量补充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四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帮助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五是加大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做好内地民族班长远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内地培养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问题。继续办好各类内地民族班,推进合校混班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是加强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继续以“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的方式,重点帮助受援学校制订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建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培育机制,落实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政策,援建实验室,帮助提高受援高校教师队伍素质,使受援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管理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七是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结对子”“心连心”“手拉手”等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将学校建设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阵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