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薄弱地区的教育和我们同步”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六期
贾平凹在其作品《天狗》中这样写道:“美丽的地方,并不如何富饶,富饶的地方,又不见得怎么美丽,而美丽和富饶皆见之平平的,倒是最普遍的也是最真实可信的。”由富饶的成都平原一路向西,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奇山异水,风光旖旎。可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成为了四川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的最大短板。 从2000年开始,四川省先后启动实施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藏区9+3计划”、“彝区9+3计划”,通过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薄弱地区,十余年来,一批批优质教育资源如源头活水一般流向甘孜、阿坝、凉山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使这些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甘孜州藏区学生的课堂。 李益众 摄 办学条件的“大反转” 阳光直射在甘孜州道孚县格西乡中心校的操场上,很刺眼。藏族大妈东秀和几个同伴坐在幼儿园外的墙脚下,等着接自己的孙女达瓦回家。 达瓦虽然只上了一年多幼儿园,但已是大班的学生。以前,这里没有幼儿园,适龄儿童要么跟着长辈去放羊,要么留在家里闲玩。2013年9月,格西乡中心校幼儿园建好后,东秀一家第一时间将达瓦送了过来。 东秀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条件好,老师也很关心孩子。一次孙女生病,老师还带着去看病,并及时给家长打了电话。在这里上了一年幼儿园,孩子变得更活泼了。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藏区一流教育,包括学前教育。”甘孜州州长益西达瓦说,“要使325个乡,乡乡都有幼儿园。从今年开始,州县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反转离不开内地的大力支持。从2000年8月开始,四川统筹安排8个市(地)、50个县(市、区)的845所中小学校,对口支援阿坝、甘孜、凉山三州47个县的845所中小学校。同时要求10个首期没有支援“三州”任务的市(地),各统筹安排100所城镇学校对口支援本市(地)100所薄弱学校。 2001年,四川启动首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到2010年,中央和省共投入资金65.2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3523所,已有50个县(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46万名学生提供寄宿条件,为184.4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2010年,四川开展第二轮“行动计划”,新“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十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同时,要全面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与甘孜相邻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3年就已构建起十五年免费教育体系。 阿坝州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15年免费教育的实施,极大地助推了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前教育(人数)翻了一番,九年义务教育也得到了巩固,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得到了优化和强化。” 走进刚落成不久的阿坝州红原县邛溪双语幼儿园,藏语老师泽忠正在用做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学习藏语字母和基本单词。泽忠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汉藏双语的学前教育,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上小学后,汉语基础都很差;而家里条件好一点的,都把孩子送到成都、都江堰等地上学,又会把藏语学习丢掉。” 为了使牧民子女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红原县正在积极探索汉藏双语学前教育模式。“希望孩子将来发展得更好,路子更宽。”泽忠说。 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两年来,帮助很多困难家庭的孩子重新走进了课堂,马尔康中学学生仁真娜姆感激地说:“我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到一些更好更先进的地方去深造,去领略一片更广阔的天空,现在我觉得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对于教师杨元建来说,现在的寒暑假显得格外忙碌:忙着打理半年未回过的家,忙着照顾老人小孩,更忙着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们设计与众不同的教案。杨元建是成都市龙泉驿区援藏教师中的一员,他同其他援藏教师一样,已经许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庄重承诺,将自己融入甘孜县的那片蓝天、那片草地。 甘孜县是广袤藏区甘孜州北面的地域中心。自实施对口支援开始,成都市龙泉驿区就对口支援甘孜县,在新一轮的对口支援中,龙泉驿区再次选择了甘孜县。 2000年至今,龙泉驿区陆续向甘孜县教育事业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选派支教教师140余人,先后完成了标准化幼儿园建设、龙泉希望小学、二完小技术装备、教学综合楼建设等多个援助项目,使甘孜县教育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第一轮教育援助取得了一些实效,但就推进甘孜民族教育整体跨越发展而言,成效还不明显。”在甘孜县教育局挂职的龙泉驿区干部唐晓辉说,“援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提升甘孜民族教育的自身发展能力。关键还是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 杨元建是参与援藏的骨干教师之一。2013年8月,已经结束第一期支教的他,申请再到甘孜支教一年。这次,他还带上了同样为骨干教师的妻子朱国琴。在教学实践中,杨元建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5+5+25+5”模式,即5分钟复习、5分钟预习、25分钟新课、5分钟检测的课堂结构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他所带的两个班,期末统测获得甘孜县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硬件条件是基础,软件提升是关键。”杨元建认为,要“让孩子们有书读”,更要“让孩子们读好书”,光凭一腔热情是不行的。只有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探索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点的新方法,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与内地的同步发展。 随着对口支援的深入开展,甘孜县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甘孜县二完小的学生从600多人一下子增加到800多人,成为了甘孜草地让牧民群众最放心的学校。甘孜县教育局副局长洛德自豪地说:“二完小现在可是草地上最好的学校,可以和内地小学媲美!” 龙泉驿区对口援助甘孜县取得的成绩不是孤例,近些年来,四川省通过大力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共培训民族地区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干部10万余人次。成都、绵阳、德阳等市对口支援甘孜、阿坝、凉山三州47个县的中小学校,互派教师和管理人员任教、任职和锻炼,帮助提高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据统计,仅在第一轮“十年行动计划”中,成都、绵阳等内地10个市的1568所中小学、省内33所高校以及37个省直部门结对帮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累计为民族地区选派近万名支教教师,捐款捐物总价值达1.2亿多元,并接收了3050名民族地区校长、教师到内地学校学习提高。 创造更多优质、适用的教育资源 “我们村小教师也能走出大山,到省城参加培训啦!”巴中市通江县曲水村小教师杨涛在接到去成都培训的通知后,喜不自禁。 作为“智力援助”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万源市村小校长(教师)培训班在成都大学开班,3个县市106名村小校长和教师参加了培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到省城参加培训。 南江县副县长杨锡忠表示,南江县地处四川边缘,是典型的山区,近年来,学校的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提升,但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贫乏。 大山深处,相距千里之遥,名校课堂俨然成为贫困地区学生难以企及的梦想。而成都七中全日制远程教育网络班让这种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借助卫星通讯技术,让远端的对口学校与七中的课堂连为一体。”成都七中教学运营总监陈伟介绍,导播中心将七中本部课堂教学的图像、声音、文字同一时间呈现在远端学校课堂,所有远端学校与七中实行统一教材,完成同样的作业,甚至参加同样的考试。记者在现场看到,屏幕上呈现了七中和远端课堂的实时画面、展示的电子课件及上下课时间。目前成都七中共有5个高中远程网络班,为182所民族地区的学校直播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化,让城市和乡村联系得更加紧密。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正大力推进网校教学,通过网上直播、网校教学,可以极大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远端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在农村读名校”的愿望。 “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欠账多’,这是四川实现教育均衡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与困局。”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学院院长赵志刚认为,要实现四川教育的全面振兴,就要创造更多优质、适用的教育资源。 打开网站,点击进入虚拟实验室,选择实验项目,学生就在一个三维动画小人的带领下参观实验室和工厂的实验、生产流程,完成各项实验操作,各种设备和材料都有彝语标注。西昌学院化学专业大三学生阿呷十分惊喜:“原来化学课也可以这么上!” 2010年以来,西南民族大学的研究团队着力于网络虚拟实验室建设,旨在缓解薄弱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 西南地区是我国几十个民族的世居地和聚居地,他们大多数能使用汉语汉字,但通过汉语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存在较大障碍。为了实现多元化语言教学,实验中心利用该校沙玛拉毅教授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计算机彝文信息编码方案,制作了彝语支持的化学虚拟仿真软件。下一步学校还计划用藏文计算机信息编码方案制作藏语支持的化学虚拟仿真软件。 “从2014年底开始,我们已逐步实现了对四川民族学院、西昌学院、贵州民族学院和西藏民族学院等其他西部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并向阿坝师范250名学生、宜宾兴文二中1300名学生开放基础实验模块和专业实训模块的虚拟仿真课程。从2016年开始,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还将向其他院校和西部民族地区相关企业开放。”赵志刚和他的同事们并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西南民族大学,他们梦想实现整个西南地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让高新技术能像源源不断的泉水一样,滋养贫困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