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六期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启动教育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1956年,教育部要求“四川、陕西等省对接邻的边疆省、自治区需要外地支援的师资要有较多的支持”。1974年,国家又安排内地6省、市对口支援西藏的8所中学和1所师范学校。此后,无论是在内容、范围,还是在规模和途径上,教育对口支援都在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援藏、援青,加快高原教育发展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全国共同帮助西藏加快发展的重要决策。 从1985年举办内地西藏班开始,逐渐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援藏工作。1987年、1993年、2002年、2007年,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援藏工作会议,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明确教育援藏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了“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长期坚持、努力搞好、不断完善”以及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的政策,帮助西藏实施了“两基”工程、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西藏中小学“三包”和“两免一补”计划以及加强西藏大学建设和高校计算机网络建设等项目。通过共同努力,西藏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 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根据中央决策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和青海藏区工作全面展开。 “十二五”期间援藏规划教育资金7.5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33%。2011年至2014年,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援藏项目148个,已投入资金5.95亿元,包括学校基础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捐赠、教师支教、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贫困生资助等项目。 15个教育部直属单位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厅有关单位,2011年至2014年,开展援藏项目10个,累计投入援助资金248万元,通过科研合作、建设基地、访问学者、捐赠等活动,教育部直属单位对口援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创新高校对口支援模式,由内地27所高校组成团队对口支援西藏6所高校,重点支持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了高校对口支援全覆盖。2011年至2014年累计援助资金1495万元,实施项目116项。 同时,教育援青工作全面展开,6省市在青海6州共落实教育援助项目86个,援助资金近2.8亿元。2014年,为推进西藏和四省藏区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了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33所民办本科学校对口支援藏区17个地州中职教育的帮扶机制。(职业教育对口支援的是西藏和四省藏区17地州,放在教育援青这段不合适) 通过教育援藏、援青,对口支援省市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内地人民的支援送到了西藏和四省藏区千家万户,极大地增强了党的感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中央大力支持、对口省市无私援助、西藏和四省藏区各族干部群众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西藏和四省藏区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4年,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96所,在校生60.85万人,专任教师4.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7.76%,青壮年文盲率为0.57%,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6年。四省藏区有各级各类学校3757所,在校生95.07万人,专任教师6.67万人,均比2010年有了显著增长。 对口支援新疆,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教育部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际出发,组织实施一系列对口支援新疆教育的工程,切实帮助新疆解决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了新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000年至2008年,通过“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山东、北京、广东等14个省市和1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新疆各地州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累计选派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赴新疆支教,投入援建资金4.67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04所。同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北京大学等内地16所重点大学与新疆大学等12所本专科院校全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通过干部挂职、教师支教、专家讲学、教师访学等方式,显著提升了新疆高校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目前,新疆共有硕士授权单位9个,博士授权单位4个,并在2007年结束了没有工科博士学位点的历史。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教育部加大了援疆工作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新疆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援疆工作。截至2014年底,19个援疆省市已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疆教育整体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部分指标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新疆有各级各类学校9231所,在校生473.5万人,专任教师33.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8%,与全国持平;初中毛入学率为11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1.1%。 内地办学,对口支援的有效形式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中央决定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举办西藏班。同年11月,确定在京、津、沪等全国18个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校)。1985年开始招收初中学生,当年招收1300人。1989年起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当年招收300人。2010年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年计划招生3000人。截至2014年,全国20个省市的18所学校举办内地西藏初中班、67所学校举办内地西藏高中班、41所中等职业学校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在校生1.89万人,已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 2000年,在借鉴内地西藏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北京等8个省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首届招生1000人。经过3次大规模扩招,截至2014年,全国14个省市93所学校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年招生规模达1万人,在校生3.2万人,累计招收高中学生7.1万人。2011年起,在9个省市33所学校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年计划招生3300人,累计招收1.32万人,涉及15个专业大类,50余个专业。 30年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培养了5.5万名各级各类人才,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回到县以下基层一线,艰苦奋斗,建功立业,成为西藏、新疆教育、医疗、交通、部队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的典型代表有: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毕业生格桑德吉回到西藏墨脱县帮辛乡完小,扎根边疆教育,被评为“2013年度最美乡村教师”、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昆明陆军学院毕业生江勇西绕,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荣誉称号,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七十三中2006级毕业生“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向云南地震灾区捐赠了5吨切糕等。 通过教育对口支援和举办内地民族班,开创了生动实践党的民族政策的新道路。一方面,通过内地相对发达省市、高校和单位的教育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