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学徒制为方向改革中职课程
www.jyb.cn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三期
2004 年, 浙江省宣布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至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完成了外延扩充的历史使命,内涵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全新课题。为此,我们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并确定将专业课程作为中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2008 年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开。 在这项改革中,我们摒弃了原来的学科本位专业课程模式,通过对企业的大规模调研,重新梳理了各个专业的核心技能(原则上每个专业确定5 项左右的核心技能),根据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打破原有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开发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原则上要求每个专业开发的“核心课程”大致在5—8 门)。新开发的“核心课程”必须体现“理实一体”教学理念,必须适合“做中学”教学要求。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学项目”这一新的教学载体,即在对企业生产过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主要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项目”(原则上要求每个专业设计100个左右)。“教学项目”逆袭了传统专业教材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中的“专业知识链”改为“教学项目链”,将教学方式中的“传授”为主改为“做中学”为主,从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核心技能”本位的专业课程新模式。 浙江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产生很大的反响,极大地改变了专业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欢迎,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的关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感觉到专业课程改革的局限性。首先,这项改革以就业为唯一导向,没有顾及到中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诉求;其次,改革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层面,尚未涉及课程机制层面的改革;再其次,这项改革未能触及文化课改革,整个中职课程体系出现“两张皮”问题。 为此,2014 年11 月, 浙江省教育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中职课程体系改革。这场改革充分借鉴了国际上“普职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将“选择性”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工学交替”和“理实一体”为两大切入口,对浙江省中职教育的深化改革进行全新的课程制度顶层设计。 将教育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本次改革的核心理念:赋予学生选方向、选专业、选课程和选学制的权利。长期以来,人们十分简单地将学生只看成是“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处于“被教育”的境地。为此,本次改革首先是建立了“选择”机制:规定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不少于两次的涉及究竟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的选择机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同的通道;规定学校要按大类招生,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专业教育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甚或改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规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得少于总课时的50%,为学生的选择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规定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允许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与此同时,作为“选择”机制的配套措施,要求学校全面推行“导师制”,为学生的选择护航。 教育的选择机制与学生的选择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就中职学生而言,其选择能力既不是预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形成、逐步清晰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选择能力的形成过程既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成长的过程。正是基于此,我们要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新的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设计思路之一就是要有助于中职学生选择能力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渐认识社会和自我,逐渐形成兴趣和努力方向,为此,我们凸显了以“工学交替”为特征的“多学期制”和以“理实一体”为特征的“做中学”课程改革。 所谓的“多学期制”就是改革了传统的一个学年简单地分为两个单纯教学模块(学期)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工学交替的需要,将一学年划分成长短不一、功能相异的多个学期,以便于实施亦工亦学。本次改革明确要求学校在高一新学期之始划出一个短学期(比如两周),组织学生下企业,让学生真实地了解所学的专业是什么,了解该专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安排企业家、优秀毕业生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学生回到学校开始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习了一个阶段(学期)之后,再组织一个“短学期”让学生下企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初步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努力方向。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选择能力就会不断形成,不断强化。我们认为,“多学期制”也是浙江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全新尝试,它辩证地处理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学徒、工和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落地生根,真正将“工”作为学习元素发挥出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我们并没有规定“多学期制”具体要设定几个学期、学期长短为多少,而是希望学校根据需要与可能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 “做中学” 是2008 年浙江省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6 年多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推进,中职学校的专业教育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本次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专业教育可称为“学后做”,“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但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大多数人“学”不好理论知识,其后学生的“做”多少有点像是“无米之炊”,“做”和“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而“做中学”是一边做一边学,甚至是先做后学,它不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而去学习“有用的”并且是“够用的”知识,所以在本质上转换了学习的机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浙江省已有的实践充分证明,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也非常符合职业教育“理实一体”的要求。“选择性”教育需要学生选择,学生选择的前提是兴趣。为此,浙江已在首批35 所课改试点学校全面布置了按照“做中学”要求开发各种各样校本选修课程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体验,寻找自己的兴趣,培育自己的兴趣,从而形成选择意向和选择能力。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难点在于文化课的改革,即如何根据“做中学”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文化课教材,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文化课中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当然,这也绝非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坚信,在中职课程中深耕“工学交替”和“理实一体”,一定会激发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活力,并最终促进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