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藏区彝区学子的成才梦
www.jyb.cn 2015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六期
广袤的川西高原,是相对集中的藏族聚居区,民风淳朴、风景如画,却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初中毕业后,很多藏区青少年要么放牧牛羊,要么外出打工,世世代代贫穷落后,生活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我能考取公务员,工作稳定、受人尊重,真心感谢我的母校苍溪职高,感谢辛勤培育我的老师们。”日前,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人社局工作的代运姚给母校的老师们发来新年祝福。 代运姚命运的改变得益于四川省2009 年实施的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以下简称“9+3”计划)。这一计划让藏区学生到川内重点中职学校免费接受3 年职业教育,并帮助指导就业。 5 年来,四川省共投入经费20.8 亿元,招收学生5 万多人。那些在高山上放牧牦牛的孩子来到川内最好的中职学校,用自己的双手画出与祖辈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如今, 已有3 届“9+3” 毕业生走向社会,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8% 以上。这一计划让藏区老百姓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因为他们送子女读书学技能不花一分钱,还能找到好工作,最终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四川省彭州市职业中学汽修专业“9+3”学生围着发动机学习实训装配。刘磊 摄 加快发展、长治久安,“9+3”是治本之策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关系到全省发展稳定大局。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民族地区治贫治愚和长治久安的大局中超前定位,超前谋划,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9 年秋季,四川省开始实施藏区“9+3”计划,每年组织一万名藏区学生到川内优质学校免费接受中职教育。“9+3”,即在9 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 年免费中职教育。这一计划旨在帮助藏区贫困农牧民学生“零缴费”和“无障碍入学”接受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加“9+3”计划的藏区学生,每人每年免除学费2000 元;在前两年中,每年生活补助3000 元,第三年生活补助1500 元。对于交通、住宿、书本等杂费,每生每年补助1500 元;新生还有冬装补助300 元。 四川省教育厅首批确定了实施学校85 所,2010 年又扩大到90 所,全部都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或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从这些学校开设的专业中,遴选出12个专业类别、60 个专业、181 个方向供藏区学生选择,全部都是适合藏区学生特点、就业率高的热门专业。 揣着初中文凭的降巴次村曾是家里学历最高的文化人。他出生在甘孜州得荣县奔都乡拉姆村。16 岁初中毕业后, 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他不想像爸妈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便开始与一位远房亲戚开货车跑运输,每个月挣1000 多元。 2009 年, 降巴次村20 岁。那一年,他成为一名“9+3”学生,进入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学习。入学不久的一次计算机课上,测试打字速度,他以每分钟108 个字的速度轻松过关。此前,他从来没有触过“网”,甚至连最基础的电脑开关机都不会。降巴次村说:“如果不是报名参加藏区‘9+3’计划,我可能一辈子都要过靠体力吃饭的日子。” 现在,四川藏区很多孩子对“9+3”计划都不陌生了。即使尚未初中毕业的学生也都知道,这是一个改变着藏族青年人生活轨迹、惠及藏区每户家庭的新词汇。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藏区教育发展、实施“9+3”计划的战略部署,是加快藏区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是改善藏区民生、促进富民安康的根本举措。 代运姚是在2011 年春天和其他468 名阿坝州农牧民家庭的孩子一起,从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来到广元,成为第三批藏区“9+3”学生。如今,这400 多名学生,除了一名主动要求留校复读外,其余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人生的新旅程。 学到真本领、找个好工作,“阿爸、阿妈就放心了” “9+3”计划的重要目标,是培养适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是藏区学生文化基础差,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学好技术吗? 威远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们发现,虽然藏区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但他们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对专业课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为他们度身定制了一套“先会后懂、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案。“我们增加了藏区学生的动手实践课时,并且按照‘先做后学、边做边学’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和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校长潘文建说。 2010 年4 月,四川省举行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5 名来自藏区的“9+3”学生靠不到1 年时间学来的技能,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3 个优秀奖的好成绩。 从2011 年7 月开始,成都市礼仪职中选择条件成熟的通信运营服务专业为突破口,构建起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单孜降泽调皮好动,汉语不流利,经常苦恼自卑。在礼仪职中“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中,通过外呼服务、通信营业与营销再到客户服务的历练,单孜降泽在顶岗实习时多次受到表彰。 2012 年7 月,刚毕业的单孜降泽参加县文化艺术团的考试,在上百人只录取4 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试用期间,他还参加了大型多媒体话剧《寻找菊美多吉》的演出。 班主任应邀去观看单孜降泽的演出。见到单孜降泽,班主任关心地问:“你现在工作了,阿爸、阿妈就放心了吧?”单孜降泽告诉老师:“就是,他们都很高兴。阿爸还说,这学校居然把这么调皮的学生都教好了。” 成都中和职业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专门开展学生创业拓展培训。走进成都中和职业中学,一排排整齐的校园商铺十分引人注目。校园商铺共有16个铺面,由学生独立承包经营,其中的几家商铺就是由“9+3”学生承包经营的。3 名“9+3”学生共同承包经营了“花样年华”服装店。他们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制订销售计划,分析流行趋势,最后,到批发市场采购商品进行销售。一位创业者说:“通过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我们学习了一些创业知识与技巧。商铺开业两个月以来,我们每个人每月至少能收入200 多元。” “从中职学校毕业后,学生们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很好。”广元市利州中专就业安置办工作人员许河宗多次到深圳、西安、青海、成都等地,对藏区“9+3”毕业生进行工作情况回访。 据广元市教育局的统计,该市2012 年首届藏区“9+3” 学生就业率达98.92%;2013 年第二届藏区“9+3”学生就业率达96.5%;2014 年,2011 级藏区“9+3”学生除一名主动要求留校复读外,其余468 人全部顺利就业,就业率达99.8%。 扶助贫弱、点燃希望,“9 + 3”模式在彝区落地生根 2014 年, 为了让“9+3” 计划惠及更多民族地区学子,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藏区政策和模式,启动实施了大小凉山彝区“9+3” 计划, 每年组织约5000 名大小凉山彝区13 县(区)学生到川内优质中职学校免费学习。 阿祖里支毛来自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刚到乐山一职中时,阿祖里支毛因为远离亲人而抹泪,想回家,常常一个人发呆;如今,学校的计算机、钢琴、舞蹈,这些新鲜玩意儿让她爱不释手,开心不已。“我已经学会新建文档,会打字了。”她说。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无法供我继续读书。那时我感到伤心,也很无奈。”阿祖里支毛说,听到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消息,她和同学们都十分兴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根据“9+3” 计划, 彝区学生将享受跟藏区学生一样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对我们当地 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凉山州喜德县教育局局长车波说,“我们县是国家贫困县,居民收入低,资金补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家长来咨询时主要询问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则更看重毕业后能够通过政策找到一份好工作。相较于免费读书,有保障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吸引力更大。” 乐山市金口河区林峰乡洛孜根喜的女儿在乐山市计算机学校幼师专业学习。他说,如果没有彝区“9+3”计划,他的女儿可能就没有走出大山学习的机会。“政府帮我们出了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甚至连孩子的洗漱用具都提供了,我只需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就行了。” 参与招生的学校大多是省级以上公办重点中职学校,为满足彝区人才培养需求,少数专业安排在国家级重点民办中职学校。 为了做好彝区“9 + 3”免费职业教育工作,凉山州选派部分教师到所涉及的22 所中职学校驻校,为学生做好服务和学习保障。一个学期过后,驻校管理的凉山州老师阿么科尔发现,参加彝区“9+3”计划的学生出现了可喜变化。“第一,交际能力大为提高;第二,卫生习惯大为改善;第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阿么科尔说,大凉山孩子较为内向害羞,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孩子们渐渐融入了集体,养成了按时洗澡洗脚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少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之外,参加了兴趣小组,还报考了成人高考或者自考。他们立志学好技能,将来回报家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