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文化之花在职业学校绽放
www.jyb.cn 2015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六期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陈良副教授在指导学生制作民族掐丝工艺品 (资料图片) 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蓝雀工坊,陈良老师和2名学生正在为全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作品展而忙碌着。绘图、掐丝、点蓝……一道道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陈良对记者说:“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展出的,拿到市场上的话估计每幅要5000元左右,用五谷米制作的民族画‘苗族姑娘’获得了2014年全区职业教育技能作品展二等奖。” 掐丝、蜡染、绣球、民族服饰……在广西,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技艺正在职业院校得到传承创新。 2013年年初,国家多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指出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同年,广西认定了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等17所学校为首批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广西教育厅已安排专项资金2400万元,首批17个职业技术基地学校在民族文化艺术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优化专业布局 2014年9月,13岁的贺菲苹在妈妈的陪伴下,从湖南来到广西南宁,到广西艺术学校上学。妈妈是花鼓戏演员,希望女儿也学戏曲,因为湖南省没有开办大型戏曲班,当妈妈从网上得知广西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开始招生后,便毫不犹豫地送她到南宁求学。 2014年,考虑到地方戏曲青黄不接,广西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恢复招生,含壮剧、桂剧、彩调剧、京剧4个剧种,共招收了75名学生,贺菲苹就是其中一员。 与广西艺术学校一样,各基地学校纷纷开设民族艺术、文化、工艺专业,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 “我们通过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促进其产业化;通过研发原创民族音乐,丰富了河池民族音乐‘原生态’的神韵,使河池民族文化传承充满活力。”河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民族文化艺术部负责人唐启焕说。广西民族特色浓郁,当地群众创造了壮文、壮医药、绣球、蜡染、木雕、民族餐饮、坭兴陶、南珠贝雕、侗族大歌、天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技艺。 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少传统民族文化技艺濒临失传。17所基地学校紧密结合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本校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重点培养的是传承河池特色民族服饰文化的技能型人才,专门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教学部,依托“服装设计与工艺”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间手工艺术课程,加大培养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力度。学生运用民间刺绣手工技艺创作的马尾绣和“民族娃娃”等系列作品参加了区内外各类比赛,并已被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收藏展出。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购买了壮医诊疗操作器具,如壮医药线、壮医药酒、壮医药书籍和教材等,培育弘扬壮医药文化的土壤。在中医专业开展“壮医药线点灸”等壮医特色技能的实训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民间大师走进课堂 2013年4月23日至27日,曾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巧女”美誉的绣球能手黄肖琴和女儿朱素品,应邀来到广西银行学校旅游系,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传授绣球的制作技艺。黄肖琴虽年过花甲,可穿针引线、绘画刺绣,样样麻利,她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生。经过一周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绣球的制作流程和方法。 聘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是广西17个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的共同点。除了向黄肖琴、朱素品两位民间工艺师颁授“民族工艺实训指导教师”聘书外,广西银行学校还建立了黄肖琴、朱素品绣球工作室,瑶族油茶实训室等。旅游教学部主任卢玲说:“现在系里已有3届学生学了绣球制作,2届学生学了油茶制作和蜡染、扎染,学生们在就业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陶艺设计制作、民族建筑模型制作、民族掐丝工艺、蓝雀工坊等实训车间,每个实训车间能容纳60多人参加实训,同时能容纳200多人实训。学校还与广州一家工艺品有限公司合作,订单制作掐丝等工艺品,师生们的作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拉坯、塑形、雕刻、打磨、抛光……在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目睹了坭兴陶艺生产过程中拉坯的辛苦、浮雕的精细以及工艺大师的造诣。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李人帡告诉记者:“坭兴陶‘窑变’出来的奇妙花纹,那真是中国一绝!” “目前坭兴陶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创新水平低、知名度不高、行业标准滞后等难题,而人才短缺最急迫。”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辉说。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钦州市专门拨款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了3个坭兴陶班,聘请李人帡、陆景平、钟毅、黄明海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师承担教学工作,并启动了融城市景观、文化、旅游、物流于一体的千年古陶城(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 人才的短缺不仅存在于坭兴陶产业,在织绣等其他产业同样存在。“目前能独立完成壮锦织造流程的,广西只有寥寥几个人。”2013年12月29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完成后,后者的代表、总经理贺卡难掩担忧:“绣娘们普遍年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大多通过手把手的方式带徒弟,一是效率较低,二是人数也少,多是子女、亲戚、邻居学习,缺乏创新意识。” 贺卡还有一个身份: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10多年来,她走遍了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少数民族村寨,收集了大量少数民族织锦、刺绣和服饰。她深感懂得民族织绣的艺人越来越少,传统民族织绣和服饰在大量流失。“其中也包括壮锦”,她说,“以前壮锦有100多种图案,但现在很多图案已失传。” 近年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把壮锦等民族绣织技艺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探索课改教改融合民族技艺的创新之路。2011年8月,该校开设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并开设广西壮族织锦培训班,至今招收了48名学员。2013年3月,学校还从宾阳县民族织锦厂聘请由政府部门认定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到校任教。 织锦高手们倾囊相授。壮族织锦民间艺人陈小安擅长挑花技艺,她用竹藤固定花纹,使织锦的速度和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她把这个经过改良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由于学生具备了一些理论、实践基础,上手很快。学了3个月,就有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民族技艺比赛中拿到了一等奖。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2013年6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选送的民族掐丝工艺品《壮乡少女》,荣获一等奖。以赛促学,以赛促传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4年,广西银行学校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的罗朋,在广西师范大学对口自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录取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让她欣喜不已。 2014年5月,罗朋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职组普通话讲解比赛,比赛共分为3个环节:综合知识理论考核、景点讲解与知识问答、才艺展示。在才艺展示环节,罗朋演奏了少数民族乐器陶笛,帮助她获得了三等奖。这场比赛,也让罗朋幸运地跨入了大学的校门,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教学相长,有所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们。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陈良老师主持的课题“民族掐丝工艺品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获西部重点课题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校长吴彬老师主持的“‘壮医药文化及特色技能’品牌课程建设”获得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 为了培养民族文化传承紧缺人才,广西各基地职业学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 广西华侨学校重点建设培养民族文化工艺人才的动漫专业,将学校实训室改建为“企业工作室”,将广西民族文化转化成动漫项目,校企联合开展“项目教学”,培养高技能人才。 靖西县职业技术学校则通过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设立绣球制作室、壮锦实训室、作品展厅、计算机绘图实训室等,与靖西县旧州刺绣技术协会、靖西县壮锦厂、靖西县富盛刺绣有限公司建立了学生(员)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关系。 广西教育厅厅长秦斌介绍:“未来广西将继续贴近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制定有效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传承方法,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