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他人与张扬个性不矛盾
www.jyb.cn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三期
如果问美国同行:“你们的德育课程体系是怎样的?”他们总会回答:“我们没有德育课。”美国的中小学校居然不开设德育课?在美国的教育中,德育到底是什么?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美国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为期一个月的美国研修学习,让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美国,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形成了遵守规范、轻言细语、礼貌谦让、真诚友善的良好习惯的?带着这样的关注,我们访问了美国一些中小学。每到一所学校,与学生相遇,他们都会大方地注视我们,友善地微笑,轻声地打招呼,从他们身上看不到胆怯或哗众取宠,而是感到从容和自然。突然想起“美国爸爸给儿子的十条家训”中的话语:“必须对见到的人先打招呼”、“在公共场合说话,音量控制在不让第三个人听到”……美国孩子们就是在践行着一个个看似容易、但我们很多教师都无法做到的行为规范。我再次懂得了,人的素养是训练和实践出来的,而不是说教出来的。 当我们与孩子们在走廊相遇时,他们总是站成不太齐整的一列纵队,安静地给我们让路。后来看到每一次课间的流动中始终行走成列的孩子,看到在烈日下排队等待进入“图书交换节”轮流参加活动的学生,我突然明白——等待,是他们的修养;静候,是他们的规范。 那么,个性张扬的美国人,是否有“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呢?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我似乎看到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又一种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美国学校教学中常见的形式,教师会将学生分组,并给每个组布置学习任务。在一堂数学课上,我看到了一个小组在接受任务后的“小插曲”:两个女生都拿起了笔,几乎同时宣布“我来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组员都有分工,在美国的课堂,这样的分工当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此时两个孩子都期望成为同一个角色,老师会怎么引导呢? 带着好奇,我停在这张桌子前,可是我没有等到老师,只见另一个女孩站起来对那两个女生说:“一个组只能有一个人做记录,我们可以轮着来,大家必须让一让。你来写,你来和我们一起动脑筋,怎么样?”分工中的小矛盾迎刃而解。正是这样,不管是实验课、数学课、科学课、语言课……我们总能看到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发言、讨论,共同实验或制作,又或各自安静地思考,他们在此过程中由陌生隔阂,到尝试分工,再到团结合作,每个人都体会到如何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友好地说服他人。 突然感悟到,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以开放自我、接纳他人为起点,在与他人不断接触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表达与合作,在共同为一个个目标努力的经历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接纳他人与张扬个性并不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