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www.jyb.cn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第三期
近十年以来,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是极端民族主义导致的民族分裂与恐怖事件。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先后走过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同化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公民主义等路径。然而,西方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有效解决西方的民族问题。 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也成为困扰我国多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问题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加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这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的同一性与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共属于一体性。同一性的本质就是“本有(Ereignis)”的一个所有物,差异来自同一之本质,哲学把这种共属表象为一方与另一方的联系。[1] 即在承认并尊重差异的同时,如何加强同一性与一体性的建构。这就需要民族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既要保障少数民族成员的各项权利,又要加强少数民族成员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的教育。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面临着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与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共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与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2] 为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政策。 第一,加强国家认同。民族工作要不断增强“四个认同”,即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民族工作要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三个意识”,即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中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家安全、加强民族团结,这一伟大的造福中华民族的事业需要通过国家教育事业来完成。国家认同有三项基本条件:统一的制度体系、共同的沟通语言、充分的社会交往。在统一的制度上,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基本国情与社会格局,已经成为成功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在共同的沟通语言建设上,完善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把它作为促进文化交融、增进国家认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在充分的社会交往建设上,促进各民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建立多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环境,通过民汉合校方式,从青少年开始建构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教育体系。 第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并在需要的民族地区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对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培训、双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注重培养民汉双语兼通的人才。 第三,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是要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 民族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国家,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正在形成中国经验;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并取得了成功;努力建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关系;努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切实尊重民族差异等。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新形势,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加强中华民族多一体教育 1989 年, 费孝通先生在香港的“ 泰纳讲演”(TannerLecture) 中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是指各少数民族,一体是指中华民族。这一学术理念一经提出,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认识中国多民族社会现实的主要理论依据。[3]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确定为中国多民族社会的基本国情,指出我国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 多元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与国情要求我国实行多元一体的民族教育。多元文化及其教育 强调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教育方面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并将其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一体及其国家认同教育,强调不同文化之共性,实行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所有民族学生都要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都要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学校教育政策中,各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是作为国家未来的公民来培养,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素养不能降低,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将二者在学校教育中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真正体现维护统一而又尊重差异的理念。 加强各民族成员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教育 处理民族差异性与共同性之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我国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同时,交通要道、城镇基本都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这种居住特点决定了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性。 首先,办学形式问题。受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制约,广大民族地区更适合办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双语教育问题。因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学校教育的用语会涉及双语问题。在民族教育起步发展阶段,双语教育多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用语,但随着民族地区语 言环境的变迁,双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公民教育理念的提出,民族教育中双语教育将会逐渐向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转移。 再其次,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不同形式,如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方式进入学校,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充分考虑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在20 世纪80-90 年代十分重视对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在民族地区形成了完备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主要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为少数民族教育“量”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这种较为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教育体系,就需要努力探索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需要探索以国家通用 语言为主的双语教育模式。在双语条件较差的地区,幼儿园和小学现阶段仍可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教学用语,这也有利于民族学生学习、掌握母语,但在升入初中尤其是高中阶段以后,在民族地区的集中办学中,以民汉合校为办学模式,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要教学用语,有利于打破封闭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加强交融教育。 正确认识交融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教育领域同样不能人为地制造相互分离的教育体系,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该吸收所有不同民族学生进入学校,让不同民族学生在一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当前,长期形成的分离教育已经深入一些民族成员的观念之中,因此交融教育需要探索新的模式与发展之路,以此来共建中华民族多民族教育的新体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差异,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是切实尊重民族差异。文化差异是最重要的民族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则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选择。在教育方面尊重差异就是在语言和课程方面考虑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差、教学质量不高的地区,除应大力改善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结构外,还要实行双语教学、内地民族班、民族预科、高考加分等优惠政策。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解决边疆稳定发展矛盾问题的核心在中华文化认同、根本在民族教育发展、关键在民族人才培养,抓手在民族双语教育。消除“三股势力”影响,根除影响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文化根源,发挥双语教育“人文化成”的潜移默化功效,是促进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和长远战略。 增进文化理解与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是推行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民族地区政治安定的稳定器,文化认同的沟通桥,民族和谐的溶血剂,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当前,稳定发展边疆地区,迫切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双语教育作为民族团结之基、民族进步之源的战略支撑地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个人,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为民族长远发展着想,国家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搞好双语教学。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即从“以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转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这种重心的转移在有的民族地区已经基本形成,在有的民族地区正在路上,在有的民族地区还处在探索阶段。“以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我国民族教育在特殊时期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模式。随着语言环境的变迁,随着双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政策的完善调整,这一双语教育模式的问题正在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第二,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理科教育相对较弱。第三,民族地区学生就业难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人才需求出现明显矛盾。 因此,让所有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国家公民教育的目标,也是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到国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基本条件,更是加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基本任务。随着民族教育实践的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政策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这是民族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搞好双语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并在需要的民族地区加强学前双语教育。”从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教育政策不难看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心正在转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旨在打破封闭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将民族教育的小圈子扩大到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解决国家公民教育的问题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问题。 加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的教育 关于民族教育中的课程问题,在西方国家大都实行的是多元文化课程,即通过贡献模式、附加模式、转化模式和社会活动模式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进入学校的课程内容之中。[4] 在美国,虽然尊重多元文化主义,允许各民族传承自己的文化,但不把它作为国家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国家层面强调同一性,即一个美国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些主要是以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科学主义为内容的。因此,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有一定的虚伪性。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来受到重视,早期以乡土课程的方式和全国各地的乡土知识一样可以进入学校教育的内容,并鼓励开发民族地区的乡土教材,把它作为民族学校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民族文化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方式进入学校教学内容,各地各民族均有效地探索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路径与方法,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到了新世纪以后,我国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 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全新的理解表明,不仅民族教育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进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在国家课程中,全国的学校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华民族共享文化与少数民族特有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注释: [1][ 德] 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等译:《同一与差异》,商务印书馆,2011 年,第29 页。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 年12 月23 日。 [3]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 年第4 期。 [4] 王鉴著:《民族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92 - 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