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失败怎能全委过于教育?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有媒体报道,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兰某,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一所知名学府读到博士后,又成为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然而,日前她却被美国警察押解遣返。据了解,她在美国已沦落成街头流浪女,并患有精神分裂症。 看到兰某的遭遇,不少人唏嘘不已之余,竟转而抨击起教育,认为她之所以有今天,我国的教育体制难辞其咎。看到类似言论,笔者有话不吐不快。 一个人的境遇,受多重因素影响、制约,有个人特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等。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绝非全部。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兰某已经38岁了,早已经不是未成年人,她应当对自己人生的成败负最主要责任。她的独特经历,具有典型意义,但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仅仅只是个人成长与社会脱节的个案。 中国的教育并不完美,问题也很多,但并非一无是处。正面剖析兰某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改进教育工作。但如果把她当作“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并成为论证“学霸高分低能”或“读书无用论”的论据,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执拗思维在作怪了。 当然,对目前国内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也不必讳莫如深,有问题就要正视。梁启超在百年前就说过,“学校与社会万不可分离”。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而教育正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优异,堪称“学霸”,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甚至难以在单位立足,这种现象说明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许,这正是中国今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城市流水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