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那些事儿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这个初夏,热播剧《虎妈猫爸》又一次触动了城市普通老百姓关于孩子入学的敏感神经。剧中,为了让女儿茜茜能上最“牛”的小学,“虎妈”花光了所有积蓄,变卖了宽敞住房,搬入9万元一平方米的破旧学区房。 “虎妈”的举动相当大胆,但难说疯狂。在教育部连续两年发出“最严择校禁令”要求严格就近入学的大背景下,购买重点小学的学区房已经成为当前大城市孩子升入重点小学的唯一途径。 一方面是教育部门的口子越收越紧,一方面是老百姓希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二者之间的摩擦有时似乎难以避免。 这不,近日,南京首例就近入学“民告官”案开庭审理。当事人顾先生因不满教育局没有将女儿划分到距家400米远的新建小学新城北小,而是划分到两公里外的南湖三小,将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尽管最后,建邺区法院作出裁定,顾先生的女儿在起诉前未满6周岁,不属于“适龄儿童”,与被诉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从而驳回起诉,但顾先生显然对结果并不满意。他表示,女儿一到学龄,他将立即上诉。 总的来说,城市居民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最终诉求,主要在于又要“好”又要“近”,二者缺一不可。在政策强力执行的背景下,如果教育均衡推进较慢、适应多元需求的民办教育没有及时兴起,城市公立教育势必很难让所有人满意。 相比较之下,广大农村地区虽然不会出现“天价学区房”这样夸张的场面,但其面临的就近入学问题更为复杂。日前,湖北某县爆出新闻,要投入巨资建教育示范区,争取容纳全县70%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且不说其所谓的教育“示范”到底在“示范”给谁看,单说“70%学生”这样简单的一刀切,就不知道要令多少家长惴惴不安:是掏钱给孩子买个学区房备着呢,还是就近租房陪读呢,抑或是让孩子住校呢……对于一些农村家长来说,纠结到最后,经济能力实在不济,大不了让孩子辍学打工去。 如果说“集中”有问题,那么“分散”就一定没问题吗?新华网记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乡村学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出现“苦乐不均”的苗头:一方面大量学生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一些村民要求恢复村级教学点;一边是偏远教学点条件简陋,勉强维持,另一边在农村修建的大量学校却成了“空校”。 不少评论者在评价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都有过类似论调:民意是学校“存”与“撤”的唯一标准。然而,看到冰火两重天的民意,估计再理智的评论者也要“抓狂”,更何况那极少数靠拍脑袋决定学校布局调整的地方主政者呢? 话说回来,执政者尊重民意,远胜于逾越民意。关于学校撤并,笔者数年前在西南某省农村调研时曾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村经全村大会投票,以压倒性优势决定将村小并入不远处的乡中心校。然而,到了具体执行环节,学生小林和小宇的家长以孩子中午就餐要额外产生费用为由,坚持让孩子留在村小上学。当地教育部门没有办法,只能为两个留守学生又安排了两名留守教师。经过一年的积极协调,乡中心校建议家长以1:1的比例,用粮食换学校食堂的饭菜票,家长才最终同意孩子到乡中心校就学,那所两人学校也才算正式成为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的时候,没有办法,也是一种办法。太过“有办法”,而办法不是为老百姓服务,受折腾的只能是老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