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www.jyb.cn 2015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9期
这个暑假,有关留守儿童的消息和评论不时见诸报端,引发大众关注,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疑问:留守儿童之痛究竟该由谁来化解?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群体的处境? 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1294.7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共有2075.42万人。 这也意味着,有2000多万在读农村留守儿童依然无法跟随父母一起生活。 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实在2015年6月18日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同样得到印证: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至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 即使在假期有幸见到了父母的留守儿童,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广州日报》报道,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留守儿童不得不面临“二次留守”,孤独依然是他们的代名词。 在社会转型时期,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代价,是无数家庭因迁徙而分离,千万儿童被迫“失去”父母。 同样“失去”父母的,还有一类隐性留守儿童,他们看似生活在父母身边,衣食不愁,玩具成堆,但是同样缺少父母的陪伴,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我很忙,哪有工夫陪孩子玩”“我这么辛苦挣钱还不是为了孩子将来能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父母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孩子和自己分离,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移交给爷爷奶奶等第三方。在财富、权势、名利的追逐面前,生命的价值、陪伴的意义,有意无意中,被漠视。 知名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在分析贵州毕节四兄妹喝农药自杀事件时,曾尖锐地指出:“比贫穷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国家,可能每个地方都有这样一种主流思维——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 这样的思维,注定会为悲剧埋下伏笔。 毕节的四兄妹并不缺吃少穿,自杀时存折内余钱足够生活,圈里养着猪,家里还有玉米和腊肉。四兄妹以决绝的方式结束孤独的童年,让人扼腕叹息。长期缺少关爱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毫无认同。正如有文章所说:“逼死孩子的,决非贫穷,而是无爱的心理绝望。”即使有社会和老师的关心,但这些都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作家王朔和他的母亲曾经有过30年的“对抗”,两人的关系算得上是“针尖对麦芒”。王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平时忙于工作而疏于照看孩子。尽管他的母亲是爱他的,但他却极少感受到、接收到,这种爱的缺失,使王朔形成了狂躁、攻击型的人格,也让他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始终不能与自己和解,也无法与这个世界和解。 孩子的成长都不可逆转。父母的陪伴,传递给孩子的是爱、信任和安全感,而这些,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专家尹建莉指出:“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虽然这个孩子是你在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是最好的。” 没有陪伴,对孩子而言,爱永远是空中楼阁,可望却不可及。没有爱,又何谈教育。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应对生活给予的阴晴冷暖,并不只是让孩子成长,同时也是为人父母者的自我成长。父母成长了,中国的明天才更有希望。 因此,创造条件让一家人共同生活,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父母带着爱肩负起养育的责任,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避免悲剧的根本之策。而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 |
- 擦去留守儿童“眼前的灰黄”2017-02-24
- 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2017-02-16
- 河北南宫:“爱心代理妈妈”情暖孤贫儿童2017-01-26
- 用积极心理学治愈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2017-01-2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2017-01-02
- 留守娃穿上爱心小棉袄2016-12-29
- 保护留守儿童立法不能太“柔”2016-12-07
- 浙江:立法保护留守儿童 构建全社会关爱网络2016-12-05
- “精准帮扶”: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2016-12-01
- 小候鸟专项基金启动:用“心”关爱留守儿童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