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高国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克服几个难点

www.jyb.cn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有切入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接地气,才共振谐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发展都受一定的价值观的引导,其研究范式也是一种实践性为主的重认知与体验的模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它还要求有对价值观与生活的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拥有美感与道德善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成长为人是一门大的学问,是为“大学”。大学阶段,不只是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青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高校所承担的理论教育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正确认识所处的社会、国家、世界,形成正确的立场、健全的理性、独立的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形成自己的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是对于国家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现实操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尚未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克服困难。

  共振谐调,点燃思维,唤起学生对理论的内在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分析社会的立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解决当代中国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这种素质、这个立场、这些方法,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需要培养出来的,培养的过程就称之为教育。教育, 原意是指激发潜能,它不是给学生灌满知识的一碗水,而是点燃思维的一把火,是启蒙,是点亮,是激发,是授之以渔。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有切入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接地气,才共振谐调。在我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培养起、唤起大学生对于理论的内在需求。你的理论是对的,但它与我有何关系?在现代社会,在这个选择多样化的时代,真理可能与学生价值无涉,知与信、知与行并不必然相关。因此,要吸引学生,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针对学生成长中的所思所想解疑释惑,引领其成长,才能合拍,才有需求,才会有效果。

  直面问题,因材施教,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学问、德性、信仰。落实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怎么培养学生德性?如何训练其理论思维?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教学体系这个有着鲜明个性风格的过程,体现出教材体系的框架系统,进而让学生理解这个学科更深层次的建构逻辑,从而达到对学科理论的系统掌握。

  理论课的目标是通过知识传授、品格培养、情感体验、过程实践,使思想政治理论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信念。这种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复原”与价值“重建”是否可以完成并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涉及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等变量。理想的教学应是:以教材为基本遵循,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个性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理论学术方面去探究教材中涉及的重要问题;通过批判性学术思维的锻炼,引导学生认同教材的重要判断与命题,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究习得新知,生发出新的思考、体悟,从而转化为德性、信念。而这就需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直面问题,解疑释惑。

  就理论教育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灌输过程。信念的确立,更是需要经过一番历炼。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发展均受一定价值观的引导,其研究范式也是一种实践性为主的重认知与体验的模型。理论思维的训练,需要一系列条件。理论教育的途径多样,不能刻板。其目标是通过理论训练,培养出学生的素质,比如在能力培养方面,包括: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的学习能力,基本道德与品行的构建方法,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基于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维品质。

  从学生的困惑与所思所想出发,从问题出发,授业解惑,因材施教,这是理论课教学所倡导的,而这种阐发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信念信仰的问题,在现今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能让人超越自私欲望的“超个人”的价值,是对超个人的目标的追求,走出个人狭隘私利的情怀。这就指向个体与社会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它还要求有对价值观与生活的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拥有美感与道德善良,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只接受专业化知识训练的人。就品格素养而言,应注重学生的以下表现: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基本行为与态度表现;对个体行为的反思能力和制约能力;在当下时代思考公民的国家意识和责任,并身体力行,内化为信仰信念。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要突出知识层面的逻辑性、能力层面的梯度性、方法层面的集成性(非单一的与形式的,而是集合的、系统的、整体的)、过程层面的系统性(前后贯通)、态度情感层面的接受性与认同性、价值层面的指导性、实践层面的指向性(实践精神,转识成智,化理论为德性)。这都要通过突出课程的理论性来达到。

  系统规划,协同努力,打造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是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导师,同时还是思想和道德的导师。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育德意识、育德能力。这都需要学校系统规划,认真培养。现在新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的年轻人多,很多学校、学院注重了新进人员的高学历、海外学习背景,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则关注、研究、培训不够。青年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专业背景,应如何适应理论课教师这一新角色的岗位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系统培训。此外,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还需要协同创造条件,需要主管领导部门、地方党政、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教师本人的努力。

  【作者高国希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张春铭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