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思政课的价值在哪里?
www.jyb.cn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教师: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的通识教育 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的通识教育。首先它一定是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对于现在的政治国家而言,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和忠诚,是它得以存在的前提。而如何构建这样的认同,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去回答的问题。但是除了承担这样的意识形态功能之外,无论是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西方的公民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周边这个世界,告诉他们如何去和自己、和社会、和国家相处。事实上它解决的是作为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作为一个政治国家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的问题。此外,它还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培养每一个人所应具有的独立之人格和独立的思想能力,它要去帮助学生思考生活当中道德的、情感的、理论的问题以及个人与社会、与国家和谐发展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为个人成长所必需,但是它却不是专业的课程需要回答的问题,而恰恰是我们这四门理论课作为“专业课”要去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事实上国民教育应该是希望通过这四门课的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国民教育孕育出来的是一个个生动的人,而不是一个个产品。我们希望在发觉每一个人独有气质和精神潜力的基础上,去共同创造我们所期待的良善的生活。既然如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关注每一个人心灵的需求,关注一个良性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需求。我觉得政治课关切到的是,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好的生活。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张晓燕 学生:引导我们思考国家社会重要问题 过去,我对于思政课的印象大抵都是较为枯燥乏味的,上课往往是在咀嚼干涩的政治理论。但是当我这学期选了思修慕课之后,先前的这一系列印象都大有改观:线上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课程的学习,通过在线答题来回顾所学内容,通过线上论坛发帖讨论来强化相关知识的运用与掌握;线下定期在课堂中与教授和同学展开讨论,大家围坐一圈畅所欲言。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相结合,时间安排上更加自由了,兴趣更浓了,效果更好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 肖梓晗 思政课给予我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当把过去印象中刻板的意识形态灌输落实在对当今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当把以前政治课、历史课中死记硬背的知识放在显微镜下,换一个角度逐一分析思考,这些概念不再是考完就丢、雁过无痕,而是在经过思考与碰撞之后内化为自己知识和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有的年轻人中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漠不关心。只有年轻人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探索与思考,才有可能谈理性爱国,才有可能真正承担起国家的未来。思政课在我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国家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的平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试验班2014级 丁晨昀
|
- 发挥社会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03-21
- “龙袍加身”上思政课,有哗众取宠之嫌03-10
- 思政课 教师不能只“快递”知识01-23
- 思政课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12-28
- 北京高校思政课的“春天”来了12-21
- 武大思政课慕课教改之探:课堂不追求"剧场效果"11-21
-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08-22
- 将信仰写在思政课堂上:记大连理工思政课改革08-15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召开2016-2020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07-26
-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