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担当和作为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www.jyb.cn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进。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北京市《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陆续出台,为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首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首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今年6月,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代表的北京工业大学携手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共同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力求以地方高校的担当和作为,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贡献力量。 三地高校正面临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作为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人文政商交融关联,有着广泛且良好的合作基础。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提出了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8个地级市的“2+8”发展模式;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要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2011年,国家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从“环渤海经济区”到“京津冀都市圈”、“首都经济圈”,再到今天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体现了京津冀区域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服务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城市发展的创新引擎,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京津冀三地高校地域相近、学缘相近,在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学科设置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中,三地高校正面临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尤其是首都的高等教育发展,在“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大背景下,如何破除“聚集资源求增长”的路径依赖,在协同中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协同,已成为首都高校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普遍共识。这就需要我们站位更高、视野更宽地解放思想,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以“不破不立”的政治勇气和工作担当,共同促进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序流动。这既是解近忧,也是谋长远;既是发展韬略,也是改革担当。 基于这种考虑,自2015年年初起,京津冀三地的工业大学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和深入的探讨,将三校已有的合作主动纳入并上升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的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来实现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和整体提升。这种区域高等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建立,是三所高校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度和贡献度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校自身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高等教育发展观念、优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构建更具有开放度和创新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协同创新 打好首都城市治理“攻坚战” 当前,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等压力重重;天津市发展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亟需破解产业升级问题;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京津冀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这些矛盾的凸显,既是京津冀区域城市发展中的“短板”,也是其他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对于首都北京而言,首先是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坚持疏解与提升相结合,围绕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提升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服务管理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辐射带动并实现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在通过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为此,京津冀三所工业大学以协同创新联盟为平台,以各自的优势科研领域为支撑,联合共建了“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和“京津冀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率先落地,并建立起实质性的协同攻关机制,致力于将创新联盟打造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高地、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其中,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早在2012年9月,在北京市交通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市交通委、市交管局等单位共同建立了北京城市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交通运行监测、交通立体感知、交通仿真与决策、智能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行为与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全力打造北京城市交通立体感知与仿真决策支持平台。面向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将集三地、三校之力,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空间布局,重点攻克现代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服务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力争在该领域先行启动,率先攻克交通系统对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制约。 此外,学校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为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贡献力量。一方面紧密围绕“大城市病”治理,深度参与“首都蓝天行动”,与北京市环保局共建大气污染控制中心,从2010年起开展北京及周边大气区域性特征分析和PM2.5(细颗粒物)滤膜采样,为雾霾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并在水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减震防灾、城乡规划与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相关行业领域;另一方面紧密围绕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要求,与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等单位共同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积极打造数字化医疗三维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建设“未来网络”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暨北京大数据高精尖创新中心,着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汇聚,加快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构建“大格局” 办好京津冀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话题,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才能进入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统计,目前京津冀三地分别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55所和118所,其中北京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6所,天津有3所,河北有1所;京津冀三地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是59.1%、46.4%和42.7%,专任教师的博士化率分别是52.6%、27.5%和11.9%。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从这个层面上而言,京津冀三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包括教师资源在内的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还很不均衡。若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资源的交叉融合,不但能助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还将有助于形成重长远、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相对于经济活动而言,教育是传承历史、积淀文化、开拓创新的长期过程,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只有扬长避短、普遍提高质量才是真正的协同发展。在这样一种愿景下,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聚焦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化以增强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校外教育资源的重组以释放活力,包括几所甚至更多的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优化或重组。通过建立学科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设施资源等有形资源的真实联系,来实现包括高等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机制体制、教育方法等无形资源的真正融合,深化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改革,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和亮点,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构建起分工合理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大格局”,并在其中谋求自身不可替代的位置。 因此,在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的进程中,三所高校坚持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基本思路来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强调协同的实现应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途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学科建设方面,依托各自优势,加强联盟成员学科之间的合作,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努力推动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生的跨校交流与培养,建立健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的长效机制,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协同开发;在队伍建设方面,推进校际间的教师互聘制度建设,促进跨校授课、跨校指导学生,实现优质师资共享等。这些举措将三校的战略合作切实转化为推进工作的行动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成果,在增进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办好京津冀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展现出地方大学的更大担当和更大作为,并为辐射带动京津冀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郑吉春,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
- “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将展开多方面教育协同合作02-17
- 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让教育协同起来01-11
- 形成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12-14
- 京津冀地区教育协同发展如何跳出“雷锋式帮扶”12-14
-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如何服务区域发展11-17
- 京津冀成立职教教学协同发展联盟10-29
- 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高校经济学教研合作06-14
-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原则刍议06-14
-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论坛在保定召开05-30
- 京津冀“结亲”,教育咋牵手?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