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

www.jyb.cn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重要角色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作为推动社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日益凸显出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拟从府际关系理论来分析和论证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以三地省级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谋求利益最大化是政府间横向合作的最大动力

  “府际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也叫“政府间关系”,是指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它不仅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包括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权力分工关系。传统的府际关系主要是指具有隶属关系的纵向府际关系,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政府治理改革的浪潮引发府际关系分析范式的转变,更强调合作与互动的多中心治理的府际关系分析范式,相较于传统的层级节制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范式,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横向府际关系(包括同级地方政府间的平行关系和不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斜向关系)以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交流、合作、竞争和协调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当前知识与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发展阶段中,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下,京津冀三地政府以府际关系理论为指导,通过横向府际合作以达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目的是完全可行的。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处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望在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财税金融、公共服务、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发展的突破,其中,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促进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家战略层面

  早在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召集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保定市、唐山市、廊坊市、沧州市等7个环京津地级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人,就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讨,在充分讨论和分析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达成了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的“廊坊共识”。但10年过去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相比于飞速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十分缓慢且难以产生实质性突破。因此,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下,京津冀地区,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的京津冀都市圈,将以北京和天津两大巨型城市为“双核”,充分发挥和利用河北省的资源优势,同时依托发达的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建立起极具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的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是一项涵盖了经济建设、交通物流、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战略体系,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的合作与互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引领区域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的绝对领导力,因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必须处于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

  2.体制建设层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步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区域高等教育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和办学层次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京津冀虽然处于同一个地理单元,在行政区划上却分属于三个行政区域,行政上的分割使三地政府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无法突破泾渭分明的行政界线,缺乏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京津两市的快速发展难以辐射到将二者紧密包围的河北省。深入剖析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发展关系可以看到,结构性和体制性障碍是影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北京和天津作为直辖市,拥有优越的政策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市,深受历史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有着较强的“优越感”。同样,天津市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而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与北京并肩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双核”。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应打破当前的体制和机制障碍,重新设计基于平等地位和谋求共同利益的互动、协商与合作的制度安排。

  3.现实发展层面

  京津冀地区幅员辽阔,有着极为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截至2013年,北京市作为全国高等教育中心,拥有高等教育院校177所,其中包括89所普通高等学校(48所本科院校,包括26所“211工程”大学和9所“985工程”大学),84所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和机构,19所成人高等学校,以压倒性优势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些高校再加上研究院所拥有的博士点、文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理工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文、理、工、农、医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的55%。天津市拥有56所普通高校(29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27所高职院校),其中包括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2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大学,天津市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是职业教育,天津现拥有2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单位,112所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截至2011年,河北省拥有普通高校112所(本科院校54所,专科院校58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56所;只有一所“985工程”大学分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所“211工程”大学(其中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市)。可见,京津冀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呈现出了极为丰富但不均衡的局面。

  这样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但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应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以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导,整合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推动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最终获得最大限度的区域整体利益。

  府际关系理论视阈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1.放远目光,建立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区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首先,应冲破行政壁垒观念,淡化行政区域色彩,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理念,以开拓创新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其次,建立政府间统筹协调机制,深入开展高层政府间的交流与磋商,共同设计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蓝图,商讨发展战略与方向,准确定位三地政府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方面的职能与责任,最终形成科学、统一的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2009年11月,《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提出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定期议定合作方案和工作重点的要求。2011年4月26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通过三省市人才开发的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将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推动京津冀三地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高等教育发展空间

  首先,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设立专门机构促进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推动三地高校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发展横向联合,为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合作机制开辟渠道、建立桥梁。特别要促进校际间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使京津两地先进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展三地高校人才合作培养,共同开展科研课题与项目研究,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打破地域、高校等资源壁垒,形成产学研一体化链条,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和科技动力;其次,应以政府为推手,促进区域内不同水平和层次的高校之间建立联系,实现重点配对与帮扶,特别是实力强劲的北大、清华、天大、南开等高校,应在实现自身有效发展的前提下,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对河北省内发展较慢的高校进行重点帮助,以促进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飞跃发展。

  3.统一规划与科学布局,优化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京津两市人口密集、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物价高、地价贵,传统高校发展空间有限且扩建成本太高。河北省城市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有较为充足的土地承接京津两市一些高校外迁或扩建。因此,河北省政府应该积极调整政策,广泛接纳京津两地的高等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在京津冀三地政府的调控之下,优化京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协调均衡三地高等教育资源。其次,京津冀三地应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形成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例如,北京和天津已经具备了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因此应在培养高精尖人才上更下功夫,而河北省在吸收和借鉴京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大学,同时也应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职业技术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岩等.高等教育强国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庄士英,周俊琴,崔艳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党史博采,2009(11).

  [3]庄士英,张路平,赵冬云,周俊琴.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

  [4]李国平,陈红霞.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帅全锋,高菲.高等教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6]吴玫.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初探[J].天津经济,2010(11).

  [本文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卓越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01-04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巴特尔、张琦,单位:南开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