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永:高校必须积极主动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www.jyb.cn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这是我们正确处理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 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把握好“时、度、效”,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高校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主动,敢抓敢管,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抓好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是根本、是基础、是保障,抓好思想引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 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创新,发挥理论先导作用。高校要发挥学科、理论和人才优势,结合中国实际,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肩负起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研究和阐释,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严格教学科研管理,处理好政治底线和学术研究的关系。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这是我们正确处理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正确处理政治原则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是每位高校教师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要加强课堂管理,严格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管理,在师资引入、培训和考核机制中明确要求,把好教育教学关,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主动加强学习,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有些任课教师教学信心不足、理论素养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在师资配备、培养培训、完善激励、专项资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信念坚定、与党同心同德、理论功底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将理论讲准讲深讲透,使课程受学生欢迎,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终身受益。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筑牢学生成长进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切实加强学校党政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等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增强工作效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咨询服务和深度辅导。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互联网、新兴媒体为高校师生喜闻乐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已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任务。 科学把握工作规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网络阵地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研究,科学把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工作策略和方法。利用好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采用师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发声、及时回应,改“训话”为“对话”,变“带动”为“互动”,以手段创新引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好两种模式优势特点,形成网上网下工作合力。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把握好“时、度、效”,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好最佳时间节点,及时发声,赢得工作主动权。要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围绕师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主动开展网络对话,提高公信力,掌握网络阵地话语权。要采取“网上引导”与“网下工作”相结合的办法,针对网上出现的舆情,做好关键人的网下沟通工作,及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 大力培养“双懂型”人才,打造网络工作队伍。做好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关键在人。要以“素质过硬,结构优化,相对稳定”为要求,打造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熟悉网络特点和媒体运作规律的工作队伍。要加强专兼职网络工作人员培训,着力培养懂理论、懂网络的“双懂型”人才。要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认定机制,吸引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以及师生骨干参与到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中来。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作用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责,校园文化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弘扬大学精神、传承大学文化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基础、时代要求和重要载体。 弘扬大学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对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影响力。要发挥自身特色,找准主流意识形态与校园精神文化共振契合点,以大学精神和校风学风建设为核心,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丰富文化活动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大力开展多姿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文体活动,使之成为师生开拓视野、启迪心灵的精彩课堂和教育阵地。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善于结合学校重大事件、重要庆典活动,不失时机地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要以校园传统品牌文化活动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各类文化活动之中,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师生在愉悦身心的过程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 加强文化环境建设。要注重将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内核“审美化”、“景观化”。要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注意在景观建设中融入校史沿革、校友事迹、行业特色等文化要素,将意识形态工作化有声于无声,化有形于无形,使校园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皆具隐性教育功效,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广大师生爱国荣校、服务社会的精神追求。 【作者曹国永,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
- 校园墙壁文化建设,也应让学生参与02-07
- 让学校文化彰显自身独特魅力02-07
- 校园文化建设要多一些创造,少一些制造12-06
-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寄希望于专家“包装”11-11
- 校园文化不能指着专家“包装”11-08
- 校园文化是布置出来的?11-01
- 打造校园文化,不妨给墙壁留点白10-18
- 以“八大工程”为抓手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10-14
- 有品位的校园文化需要管理者潜心打磨09-23
- 长廊下的“童话”世界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