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www.jyb.cn 2015年07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通过协同地市、产业、企业、高校等各方资源“为我所用”,既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视角,也是新常态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解决了教育与市场、产业脱节的难题;实现了多样性、个性化的学科交叉创新培养。 学校注重“形成高水平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提升平台的水平、二者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富与创新的多赢局面”。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要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资源有限,教师规模也不可能无穷扩大,但是社会却蕴藏着无穷的资源,通过协同地市、产业、企业、其他高校等各方资源“为我所用”,既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为地方高校,广东工业大学一直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主动将协同创新战略融入学校的改革发展,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有效汇集、整合校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将学科的优势、师资的优势、科研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培育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才。 协同政府及产业界,构筑协同创新平台 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多渠道集聚优质创新实践资源,并突出其育人功能,打造社会、产业界、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载体,是新时期协同创新背景下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协同育人,一方面,能有效破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实践项目、场地、指导教师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将教学实践课堂延伸到平台;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与市场双向了解,破解创新人才培养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离职率高等难题。 自2011年起,学校分别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及产业界等共同搭建了广州国家IC(集成电路)平台、东莞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佛山数控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00多个协同创新平台,仅上述四大平台的注册资金就超过4亿元。平台运行,向上延伸集聚国际高端学术资源与国际高层次人才;向下延伸瞄准广东产业转型的重大需求,联合企业攻关;向内延伸整合多学科创新资源,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将其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平台的建设规划与考核中,每年成建制地把学生派遣到协同创新平台上来,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最新科技前沿和市场前沿,有效促进教学实践、科技创新和实践训练的结合。 依托平台成建制培养学生,需要根据实际多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开展一系列培养方案改革。当前,由于扩招等原因,有些高校一个专业人数多达八、九百人,却仍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一套、课堂教材一样、教学组织单一、创新实践形式差异不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塑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性创新人才的需求。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学生直接参与平台的科研项目,接触市场对专业需求的前沿,有效解决了教育与市场、产业脱节的难题;另一方面许多项目需要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为破解“千人一面”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年探索,学校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多样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比如,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构建“2+2”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两年在平台学习与实践;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构建“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及进行专业基础实习,1年在企业开展科研实践及毕业设计,此外还建有“3.5+0.5”、大师工作室、校企联合班等多种模式。 根据每种模式所集聚教育资源的不同,学校采取一个专业多套培养计划,多个专业组合成班且并行实施多套培养方案等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比如,依托广州国家IC基地的“2+2”模式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班,学生来自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与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电气信息类的相近专业,学校与企业按照专业的相融性制定了“集成电路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培养方案,并辅以专业方向适应个性培养。在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协同育人的平台上实施的“3+1”模式校企联合班,学生来自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跨度较大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一起制定了6套培养计划并行实施。可以预见,经过几年的锻炼,这些学生将是该领域最优秀的、产业界最需要的、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人才。 协同产业界高端师资团队,多角度传授创新创业因子 高端队伍建设是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核心,没有高端师资特别是产业高端人才的带领,学生无法开拓国际视野、掌握学术前沿、了解产业规律、接触市场需求。教师队伍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拥有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指导创新实践的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和产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将师资队伍优势逐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明确规定引进的各类高水平人才必须承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任务,各类科研团队必须吸收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聘请协同创新平台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先进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定期组织平台互访的高层次人才开设讲座、论坛、柔性课程,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视野。比如,在高层次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而遴选人员参加“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成绩喜人。学校在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竞赛中获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总分排名全国第五,捧得“优胜杯”;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赛中获得1项金奖、4项银奖、1项铜奖,总分排名全国第六,捧得“优胜杯”。而在其他国际国内竞赛中也屡获大奖,仅2014年获得的国际国家级奖项就有140余项。 学校在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引进人才时,尤其注重“形成高水平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提升平台的水平、二者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富与创新的多赢局面”。比如,在“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整个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注重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创新园引进了包括原诺基亚的首席设计师汉诺教授等一批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团队加盟该平台,大师们成立了大师工作室,3年来吸引了近1000余名学生加入设计团队,服务了近500家企业,学生作品参加竞赛也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德国IF设计奖在内的一批高水平大奖,并促成了一批学生在平台服务的企业就业或创业。而平台上的100多名高学历设计师,也成为学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兼职老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协同港澳台高校,促进创新创业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扩大学校声誉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属性相近,教育资源类同,核心任务都是人才培养,彼此之间更有利于优势互补。广东高校毗邻港澳台,协同港澳台高校,一方面有利于将其雄厚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内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促进两岸四地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合作与交流。 作为毗邻港澳的高校,学校着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两岸四地高校的合作,携手集聚粤港澳台资源,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比如,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协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合作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013年,学校联合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竞赛的承办权,开创“挑战杯”全国竞赛校校联合承办、境内外联合承办的先河。借助“挑战杯”竞赛契机,两校已签订多份合作备忘录,定期举办“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实践挑战营”、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峰会等青年交流活动,促进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合作与交流。两校还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和广工广州国家IC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为青年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提供资源共享,香港科技大学生与广工学生组成多个实训班,并邀请澳门、台湾等地大学生,定期在两校平台开展“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实训营”。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和广工创新创业学院结对共建,定期开展师生互访、教学合作、项目合作、论坛研讨、实习实训等交流活动。同时,依托广工建设的创客空间,吸纳粤港澳台特别是两校的大学生优秀项目入驻进行联合研发、孵化、创业。 协同校内外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学院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般由三个部门负责,教务处负责理论知识的课堂教育,团委负责竞赛、实践以及创新团队的培育,就业办公室负责就业和创业,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工作的专业化,但往往出现工作分工、教育“分家”的现象,创新创业课程零散甚至缺乏,理论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脱节,校内外创新创业的师资、课程、实践、资金、平台等资源未能形成有效协同,没有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广东工业大学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打破学校和企业、科研和市场、教授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壁垒,积极开展与香港高校的合作,推进与区域政府、风投基金、行业协会合作共建的模式,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该学院由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院长,由教务处、团委、就业办公室主要负责人担任副院长,同时聘任工程训练中心的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创新创业学院主要统筹协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论教育、实践训练;统筹协调学生创业意识、能力的教育实训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转化;对接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平台;对接引进港澳台等地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广工学生联合孵化和转化。同时,探索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立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及创业竞赛的测评体系,探索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与课程学分互换的激励机制,制定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奖励保障制度,实现创新行动与课堂学习有效统一。目前,在校学生80%以上参与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在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孵的项目58个,其中已注册公司7个,拟注册公司8个。据不完全统计,201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1.17%,在广东省各大高校中排名第一。 尽管协同地市、产业、高校育人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提供了新视角,但协同育人的探索还不够深入,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实现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将育人平台延伸至入驻平台的企业,扩大育人课堂;根据在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的需要,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多样性个性化考核指标、学分互认标准等;协同创新创业的理论、实习、实践,探索建立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尝试创新创业有效衔接,积极推动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并通过创业反过来推动创新的发展。(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米银俊为党委副书记 米银俊 许泽浩) |
- 高校如何发力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04-19
- 高校招生权下移,有利于推进大学综合改革03-24
- 豪华仿古校区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错位03-21
- 打造高校豪华“面子”,莫忘塑造“里子”03-21
- 优质资源如何突破高校围墙02-24
- 高校设置确立新导向02-22
- 武汉高校蹭课联盟:跨越50所高校的人文课堂02-21
- 谁来拦截伸向高校生活区的“黑手”?02-20
- “985”“211”直接转?“双一流”建设没这么简单02-20
- 软件和创新的一流才是真正的“双一流”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