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用激情和勇气实现人生价值

www.jyb.cn 2016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用激情和勇气实现人生价值

——从创作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谈起

  由中国音乐学院原创的音乐剧《或许明天属于我》是一部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角,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现实主义题材音乐剧。这部音乐剧以四位学习摄影专业的同学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大学期间,勇于追求理想,用激情和勇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

  目前,《或许明天属于我》已成功完成12场演出,演出取得的教育和社会效应超出最初的预期。在此,我将创作过程中的几点想法和感悟做了梳理,以便能为关心该剧和想了解该剧的观众作一个更深的解读。

  这是一个真实、有意义的故事

  首先要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真实”两个字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具有特殊的意味。真实能够打动人、感动人、唤起人的情感、改变人的认识;真实就是一种最本质的“美”,没有真实,一切都无从说起,即便谈起,要么意义不那么大,要么不太美。我们说真善美一定要以真为基础,创作求真也是如此。“真”在今天显得珍贵和难得。在教育的对话过程中,若缺少了真,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会大打折扣。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我创作的最根本动因。我就是想尝试着依靠自己对大学、大学校园、大学生、大学生活的感悟,追求从“实”出发,力求达到“真”,尽可能展现出大学生激情青春的纯朴浪漫之美。

  其次,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说这个故事有意思,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其一,这是讲男女两个大学生创业的故事。正值青春年华的男生女生能够携手为同样一个目标奋斗,没有倾慕、没有认同、没有微妙的爱的萌芽是不可能的事。而一旦有了这些情感的铺陈,一个本就很有意思的故事便会活灵活现起来,让观众的内心寻着感情这条线索也抑扬起伏。这是第一方面的意思。

  其二,创业又结合了鸟巢,这个意象便把这个故事的主题撑得深厚起来。从宏观看,鸟巢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历史阶段的象征,是新时期的文化标志,是世界文化的遗产,是一个时代的记载。从微观看,鸟巢又可以理解为友情之巢、爱情之巢、孵化之巢、创新之巢、事业之巢、理想之巢,鸟巢的建设过程恰恰见证了故事里这些孩子的成熟和成长。这个时代的有志青年,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把鸟巢的施工场面和如此壮观的气势统统拍下来,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何况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着美妙情感的深化和提升、创业的艰辛种种花絮。这是第二方面的意思。

  其三,拍摄鸟巢,又办了展览,报纸媒体都做了报道,两个年轻人成为专业上的伉俪,真正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在798艺术区留下了脚印,在南锣鼓巷站住了脚跟。这一切展现出了80后一代的勇气和理想,同时也契合了当前党和国家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势和时代要求。这样一个故事带给人不少启示,当然也让人反思。这是第三方面的意思。

  最后,这是一个意义很重大的故事。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个故事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尽管这个故事围绕四个在校大学生展开,但它反映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反映了成长的意义,成才的意义,成人的意义,反映了青春的意义和爱情的意义,反映了大学生活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有两千七百万人,每个孩子背后至少有6个亲人在关注,若是加上呵护他们一路成长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老师,大约有2亿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和思考有关大学生和如何过好大学生活,以及如何成长、成才、成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意义很重大的故事。我创作这个剧最大的初衷,就是为了让那些渴望在大学阶段能有所作为的学生从本剧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这部剧向观众传达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部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要表现人物的音乐剧,我想向不同的受众传达不同的信息。受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社会层面的观众,一个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观众。

  社会层面的观众包括学校的老师、家长、还有社会组织中的所有人。要带给他们的信号有三:

  第一,希望社会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80后的一代年轻人。80后的年轻人是了不起的一代,他们是在中国最鲜活的一个时代长大的,是在中国和世界交融最充分的一个时代长大的。尽管他们是“爬在网上”长大的一代,也是“吃肉喝奶”长大的一代,但物质条件的优越与他们开阔的眼界和非凡的胆识并不矛盾。事实上,他们身上所积累的有些能量和潜力,我们今天可能还不能完全看出来。但我知道,当他们未来担当大任的时候,那种优秀的特质一定会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且成为带领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伟大力量。我希望社会所有人对80后的认识和理解尽量达到一种深刻的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相信,80后确实是有希望的一代。

  第二,要真心、真情、真意地认同这代人的追求、理想,以及他们对生活、对爱情的选择。80后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肯定表现出了和他们的父辈以及一些传统固有观念有差异性的地方,或者说或多或少有一些在长辈眼里、用传统的角度不见得看得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追求。我们要尽可能地去认同,去改变我们年长一代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惯性,在教导年轻人的同时,尽可能学会尊重年轻人,包容年轻人,这对他们很重要。所以,在我们这部戏里,我的很多设计都是要努力达到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我们还要全力为这代人的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平台。这一代人是有很大潜能的,只有社会为他们把舞台扩展得比较充分,他们才能尽情施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或许就是需要一个机缘、一个平台,就可以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他们是有大情怀的一代,他们常常感叹“多少情怀,哪一颗星辰能将我承载,哪一阵风能把我展开/谁是知音,理解我的期待,谁来认同,让我更豪迈”,创作本剧的初衷之一,就是盼望更多关注80后大学生的人们做承载他们的星辰,做展开他们情怀的春风,做理解他们的知音,做他们的认同者。这就是要向社会层面的观众传达的第三点。

  向学生层面传达的信息有两点:

  第一点,希望大学生上大学以后能够早些明白大学这个重要阶段对人一生的意义,以及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我们期望年轻人在大学期间能成为一个早得道者。所谓的早得道者,必然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也同样成为早得道者,步步为铺垫,步步为阶梯,走向深处,走向高处。步入社会的早得道者包括他们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他们的价值被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促成另一种“得道”,使整个人生受益匪浅。大学期间的“得道”就是要明白大学生活的根本之理,进而再去悟整个人生。

  第二点,希望大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人,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人都是在具体的时代条件下完成的。一个人在大学生活期间,一定要把自己成长、成才、成人的愿望、理想和追求纳入时代和社会,以及党和人民的需求中去思考和实践。此外,我还想强调一点,我希望年轻人不仅要懂得为这个时代做出贡献,也要勇于汲取大时代提供的一切优秀资源,善于发掘时代提供给我们的广阔平台,这都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无与伦比的优待,我们要珍惜机缘,更要尽情绽放。希望大学生可以将这两点铭记于心。

  为什么用“音乐剧”这种形式来表现

  音乐剧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非常具有时代性,其自由、通俗、时尚的特点和年轻人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因而能够和青年人更加贴近。它在音乐、舞蹈和表现风格上,都能更好地满足青年人的渴求。早在《或许明天属于我》这个作品最初的创意形成之时,我就看中了音乐剧这种具有巨大潜能和上升空间的艺术载体,它灵活、多样、丰富、欢快,展现我们这个故事能够更加充分、到位、富有魅力。当然,比起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这种新生的艺术形式难免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当它反映一个校园剧、青春剧、大学生剧的时候,反而与年轻人形象的塑造更加契合。在我看来,没有比选择音乐剧这种形式来表达我们这个故事更美妙的了。

  年轻人客观上就是不愿意被说教

  我们一直坚持选用《或许明天属于我》这个题目,是因为它有很深的寓意。“或许”一词便将我们置身的这个处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勾勒出来。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必然给年轻人的内心带来很多不确定的概念。年轻人知道自己在前行的过程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所以他们不想用很肯定的方式来回应上一代人对他们的期待。尽管“明天必定属于我”也是成立的,但这样的说法是对于一代人来说的;如果说明天属于某个个体,总是包含了某些成功的成分在其中。加之所谓的“成功”和“成才”已经不应再划等号。某种程度上,年轻人反感上一代人用“成功”来框定他们的“成才”,这样泯灭了他们的部分个性,也囚住了他们那颗张扬而又勇敢的心。尽管很多时候,年轻人主观上和前辈们的期待是一致的,但客观上就是不愿意被说教。“或许明天属于我”就是这样一种谦谦君子式的回应,其中有一种妙不可言的自信和虔诚。我曾向我们这部剧中参演的那些大学生们谈起过我对《或许明天属于我》这个题目的理解,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共鸣,孩子们觉得再没有哪句话能够比这个名字能更好地取代他们对音乐剧本身的一种期待。

  思想、爱情两条主线贯穿全剧

  作为编剧,我在写歌词的过程中贯穿了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思想的主线,第二条是爱情的主线。当然这两条主线都围绕青春这一主题。第一条是思想的主线。在剧中,开学之后有一场课堂讨论的场景,关于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戏里展现了五种不同追求的孩子:抓学习,开眼界,搞人际,谈恋爱,创事业,实际也反映了大学生为自己大学生活选择的方向道路、生活态度以及未来目标,这基本囊括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几种类型。这些都是体现思想的主线,并且在之后逐渐推进。如,《青春的意义》《或许明天属于我》,除此之外,还有《80后宣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等等,都是思想这条主线的歌词,每一段都非常优美。

  第二条是爱情的主线:新生报到时子墨对李雄的“久仰大名”,大宝对思涵的格外关注,子墨和思涵第一次对话较劲的感觉,互相看不顺眼,都为之后爱情的萌发,以及人物关系埋下了伏笔。在军训时两个女孩子分别使用了“怜香惜玉”这个词,开始产生某些妒忌的成分,这就是爱情的最初形态。军训过后子墨的内心独白《深冬的校园》,使得爱情的主线浮现出来。但我们也看到,李雄真正打动子墨的地方,正在于那份对理想的坚定和执着,共同的理想成为二人感情的基石,坚不可摧。另一边,思涵将自己对李雄的感情表达出来,但缺乏理想支撑的爱情,也终将是空中楼阁。这里出现的主题曲《或许明天属于我》终于将李雄和子墨的关系明朗化,从友情正式转变为爱情,尤其是二人在鸟巢工地上对奥运建设者的歌颂,二人历经风雨坚定执着态度的表达,都是理想与爱情融为一体妙不可言的体现。爱情因理想变得坚固,理想因爱情变得温情。最后,《遇见你是我们有缘》是一种更广博意义上的爱,是同班同学之间那种亲切的爱,复杂的爱,淳朴的爱又同时很有深度的爱。

  以上就是我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几点想法和感悟。

  【作者闫拓时,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