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德国大学参与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知识生产机构,为协同创新提供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协同创新中,企业发挥需求主导作用。在德国,以上三者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均获得广泛认可。2010年7月14日德国内阁通过了由联邦教研部主持制订的《2020高科技战略》,该战略中提出了“研究型校园”计划,旨在激励和支持德国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新型的协同合作机制,把知识和想法尽快转变成创新。

  “ARENA2036”的概念来源于2012年秋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举办的一个“研究型校园”的主题竞赛活动。“ARENA”是英语“Active Research Environmen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utomobiles”的缩写,意为“为新一代汽车构建积极的研究环境”。“2036”则剑指汽车工业诞辰150周年时的2036年。该概念背后实质上隐藏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研究计划,即在二十年后德国汽车工业实现具有转换能力的个性生产与多功能融合的节能制造。本文以“ARENA2036——未来汽车的环境研究”项目为例,通过对其目标、参与者、研究思路的介绍以及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协同创新研究与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ARENA2036”计划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合作

  这一计划具有很高的创新潜力,是一项周期长的战略性计划,受到德联邦教研部为期15年、每年最多200万欧元的经费支持。该计划于2013年7月1日启动,从今年开始,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

  1.主要目标

  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一是“产品2036”,即实现材料轻质化与多功能融合。通过提高功能性,运用新材料将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更上一层楼。二是“生产2036”,即实现高效与个性化的生产,在“可变性的工厂”中实现生产的可持续性。这里“可变性的工厂”属于未来工厂的一种类型,即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进行模块化的调整,通常有适应能力强、兼容性强、生产方式灵活等特点。三是“研究2036”,即提出新的研究模式,以支持创新设计和技术变革,目的是在汽车轻量化制造和生产技术创新领域建立研究与开发的桥梁。

  2.主要项目与研究思路

  计划的初始研究主要包括“LeiFu”、“DigitPro”、 “ForschFab”,“Khoch3”四个项目。“LeiFu”是指对多功能融合的智能轻量化制造的研究, 以达到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目的。“DigitPro”是指对采用新材料与新流程的数字化典范进行研究,同时发展虚拟化的生产流程。“ForschFab”是指面向未来生产的“研究型工厂”,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实现模块化与智能化的生产,与工业4.0对接。“Khoch3”是指创新、合作、能力转化方面的研究。通过各领域顶尖人才跨学科的合作,实现生产过程与工作环境的创新。

  为适应新的生产要求,该计划要求创建一个更加灵活的基础平台,以加快知识生产与技术转移。在研究思路方面:其对创新的开放态度,使得更多的新型轻质材料能够被采用,以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其对技术、模式多样性的开放态度,可以更加经济、高效地应对驱动技术发展的需求,比如采用各种混合动力解决方案,包括燃料电池,纯电力驱动等;其理想中的“未来工厂”将不需装配生产线,也不需永久性的工作岗位,取而代之的是人与机器人间富有创造性的分工合作。

  3.主要参与者

  计划的参与机构主要来自大学、科研机构与工业界(见表),其中大学主体1家,科研机构4家,企业11家,当中不乏机器人制造、大数据、自动化、三维测量、新材料等领域的顶尖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构建“研究型校园”,不断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三个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一是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从模拟技术到轻量化设计,从生产技术到人体工程学,为下一代的汽车制造奠定技术基础。二是大学通过企业、科研单位的广泛参与及积极合作,使研发与应用的联系更为紧密,大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在这个研究型校园计划中,斯图加特大学担任总协调员的角色,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学研”链条。其创新机制体现在:第一在人员方面,大学的人员通过项目课题的方式可以同时任职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第二在课题方面,大学的研究可以同时是科研机构和企业所关注和需要的;第三在经费方面,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可以共筹共享经费资助,这些参与机构都会在经费上给予该计划一定支持,以保证各研发项目正常进行,目前已为第一个五年筹集到了3000万欧元的资金。第四在区域位置方面,所在地区为德著名的“汽车城”,区域内有例如西门子、巴斯夫、博世等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家针对“未来汽车”这一主题共同合作与创新,容易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第五在组织结构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界限的新型合作模式和伙伴关系不断涌现,校企之间发展出各种新型知识转化渠道,例如创新集群、创新能力中心、创新技术平台、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园区等等,这一趋势主要由于随着高校自主权扩大,日益重视构建战略科研合作的新型公共-私人伙伴关系。

  德国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

  1.注重研发,科研经费投入持续提升,为协同创新提供财力支援

  协同创新需要扎实的研究基础和稳定的财政投入。2015年数据显示,德国联邦政府投入1490亿欧元科研经费(D&R),比2014年度增加2.6亿欧元,相比2005年增加了65%。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是最大出资部门,投入达880亿欧元。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未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改善国民生活水平的科学研究,如数字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经济和能源、创新工作环境、健康、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主题。

  2.逐步给予应用技术大学博士授予权,为协同创新夯实人才基础

  对颁发博士学位的权力,德国目前主要给予综合性大学。对于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博士生的诉求,巴登-符腾堡州和巴伐利亚州也已进行探索,具体模式是优秀的应用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由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进行联合博士培养,最终颁发综合性大学博士学位。黑森州正在走一条区别于上述南德两州的道路,即赋予该州有实力的应用科技大学以独立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德国黑森州议会执政党团(联盟党与绿党)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批准了新的高校法,强化该州应用科技大学地位,推动应用导向性研究,促进产学研融合,允许州内科研实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大学独立颁发博士学位。

  由于像马普所、亥姆霍兹联合会、弗劳恩霍夫协会和莱布尼茨协会这样在德国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研究机构,均无权授予博士学位,这意味着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培养博士的过程中必须和大学紧密合作,这也从机制上有效地保证了校外科研机构、企业、大学三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3.创造更多的终身教席制,为协同创新输送青年生力军

  青年人是创新的生力军,为了把蕴藏在青年身上的创造能量和活力激发出来,德国在大学增加了终身教席制(Tenure-Track-Professuren)名额,使青年科学人才的成长空间更加明朗化,尽早获得相应的职位。全德范围内将新设立1000个终身教授岗位,优秀青年人才可从W1教授上升到W3教授。W3 级教授即“终身教授”,在教学及科研上则享受学术自由(Akademische Freiheit),学校对W3级教授没有考核,没有行政约束。他拥有教研室或研究所人事权,可以根据研究项目自由组织团队。这也从机制上保证了因岗选才、因才施教,合理有效地为协同创新进行人员配置。

  4.推动“精英战略”和“创新型高校”建设,为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持

  继“精英计划”之后德国继续实施“精英战略”,原本三个资助项目将改为两个:分别是“精英集群”和“精英大学”,原有的“研究生院”这一项目将取消。资助总额为每年5.33亿欧元,其中联邦政府承担4亿欧元,各州政府提供1.33亿欧元的资金,资助将从2019年开始提供。资助期限也将改革,不再只是为期几年,而将会长期运行,为保证协同创新研究的长期性,从2年增加到7年;经费划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今后资助经费每年打包划拨给精英大学和集群,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进度进行分配使用,集群也享受经费支持上的优惠。

  创新型高校通过机构间合作推进知识与技术的转化,这里包括高校与经济界的合作以及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该项目主要面向应用科技大学、师范大学、艺术及音乐类高校以及规模较小的综合性大学。联邦和州为此准备了为期10年,总额达5亿欧元的经费支持。每个受资助的项目每年最多可以得到200万欧元的支持。

  德国推进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借鉴意义

  德国近年来加快推进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创新。通过一系列实际项目,促进产学研的结合。“ARENA2036”计划创新性强,着眼长远,其举措和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充分利用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潜力与集聚优势。“ARENA2036”计划充分利用了大学、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专项课题资助的方式,支持人才培养与项目创新。我们应鼓励企业及其他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大学优质的研究资源,并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上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学的研究课题可以依托企业的项目进行,既可保证了大学充足的研究经费,又能使研究本身贴近实际需求。

  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跨学科、跨企业的合作平台,推动校、企与科研机构三方的务实合作。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三者间的科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跨学科、跨企业的合作平台,打通科研人员在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中的行走边界,使人才能够自由流动。同时,建立持续稳定的项目支持制度,着眼长远,德国对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合作项目的持续支持时间甚至超越了政府任期。这种制度化的保障有利于知识生产与科研成功转化及战略考量。

  面向企业需求,以高校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平台。“ARENA2036”计划的参与者里,企业数目最多,研发成果直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对接。从德国的经验看,无论是“精英计划”与“精英集群”,还是“研究型校园”,高校都是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才在科研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还为德国高校借助周边的区域地理优势,积极面向企业需求,发挥区域内产学研的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http://www.uni-stuttgart.de/forschung/projekte/arena2036/.2016-06-01.

  [2]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 For-

  schungscampus - offentlich-private Partnerschaft für Innovationen [EB/OL]. [2016-07-02].https://www.bmbf.de/de/forschungscampus-oeffentlich-private-partnerschaft-fuer-innovationen-562.html

  [3]http://www.arena2036.de/de/.2016-06-01.

  [4]驻德使馆教育处. 2015年度德国教育科研大事记[EB/OL].

  2016-08-01.http://www.de-moe.edu.cn/article_read.php?id=12014-20160113-2906.

  [5]驻德使馆教育处.黑森州应用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EB/OL]. [2016-08-01].http://www.de-moe.edu.cn/article_read.php?id=12016-20151218-2863.

  [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SHC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教育组】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