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顺应职业化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外语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不在少数,口译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每年毕业的众多英语专业学生能够成为合格口译员的却少之又少。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了中国口译市场的发展,巨大的市场需求与相形见绌的职业口译员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急需反思当前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口译人才培养机制要顺应口译的职业化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切实提高职业化素养

  何为“职业化”?有学者解释为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英语专业“职业口译”指对象为真实的口译接收者而非译者本人、教师或测试评分者。口译员的职业道德准则包括: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保证质量;保持中立,不对发言人、发言内容和表达的观点进行任何评论;保持操守,秉公办事;口译过程中精神饱满,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信守合约,保守机密;没有组织者的同意,不得将交给自己的口译任务私自传给他人。西方的口译职业化研究通常针对包括法庭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医疗服务口译等的社区口译研究,呼吁承认这些口译员的职业地位并对其专业化予以规范。高校的口译教学应该顺应口译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做到各层次口译教学并存,专门领域与涵盖各个领域的口译教学并存,培养真正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口译技能、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了解相关知识,并具有口译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

  学生知识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高校的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学生翻译技能欠缺。有学者提出了翻译能力所包含的五种能力,即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 包括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及主题知识;翻译专业知识, 包括与翻译职业和翻译市场有关的信息知识;工具能力, 特指获得并使用各类资料和信息知识的操作能力;策略能力, 指为保证翻译的效率和解决翻译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操作能力。还有学者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和口译技能版块组成。由此可见,良好的语言能力、较全面的百科知识及专业化的口译技能是一名译员需要具备的口译能力。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学科学习阶段对翻译技能与翻译的职业化发展没有了解,加之缺乏相关职业经验,导致高年级翻译专业课学生难以适应。此外,英语专业学生对其他学科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各项语言技能不够扎实,面对涉及百科知识的翻译课程无所适从。这一点在口译课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口译的职业特点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及表达能力,更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与快速的应对能力。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还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师资力量不足。在很多学校承担口译课的老师本身并没有口译实践经验,对口译教学更是知之甚少,学校领导挑选口译老师的标准是看其口语的好坏。口译课是一门技能课,而技能的获得必须靠大量的实践。由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译培训,也没有临场口译实践经验的教师教授口译课,会出现对口译技巧的讲授不系统、课堂练习材料选取不当等一系列“外行教书”现象,口译课变得有名无实,完全不具备实践性。此外,口译教师不能定期接受培训,平时缺乏口译实践的机会也会导致教师口译能力的下降,其授课理念及教学手段也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目前市场上口译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只是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口译教材存在对口译技能的介绍不全面或不准确、练习材料过于书面化或较陈旧、口译技能介绍与练习内容设置不相符、教材内容的口语特点不突出、教材缺乏时效性等问题。

  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口译”为导向,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需要改革现行的口译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手段,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翻译技能

  有学者提出,对职业译员进行培训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同时开设培养双语能力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培养翻译知识的“百科知识课程”;培养口译能力的“口译技能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口译技能为核心,以百科知识积累为目标,增加一个学期的口译主题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百科知识进行集中培训与积累。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知识的难易度和重要程度将一学期的课时进行分配,做到每单元进行一个主题知识的积累与语言技能的操练。

  教师在主题知识内容的选择上要实现练习篇章的多样化,将提高学生听、说、读的技能与主题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在进行译前主题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材的难易度与时效性。用于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材料应多选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师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课堂使用的主题内容材料最终必须与口译实际需求相结合。因此,担任主题知识课程的教师最好是口译教师,以免主题知识学习与口译主题内容或市场需求相脱节,或造成训练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等问题。

  2.以职业化发展为方向,改革高校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应该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多模态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化培养为方向,以提高学生口译技能为核心,让学生参与到真实口译场景,切实增强口译课的实践性。具体的做法可以将模拟现场口译训练模式、实习基地训练模式与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相结合。

  模拟现场口译训练模式。模拟现场口译训练模式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使用真实的口译场景及语言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口译工作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真实的口译现场。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强化口译技巧的训练、巩固译前阶段百科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讲授口译工作的流程、注意事项、及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等。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收集课程所需要的各类口译现场音频及视频资料,如政府首脑会晤、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商务洽谈、国际会议等。首先由学生做口译练习,教师结合所讲口译技巧及背景百科知识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讲评,同学之间也可以做互评,之后与职业口译员的处理作对比,学习其优点,找出自身不足、积累经验。针对每类口译现场,也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课后自主学习。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分享所收集的材料及核心词汇、句型等。第二阶段为模拟口译现场训练,通过模拟各类口译现场,让学生真正经历口译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口译主题内容的需要设计模拟的口译现场及所需角色。学生3-4人一组,拿到口译任务后,首先需要分配角色,然后进行译前准备,包括评估任务的难易、接触客户、准备所需词汇及了解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模拟口译现场准备,包括调试设备、确认出席人员名单、熟悉讲话者的语速及口音,接下来正式开始口译实践,在这期间,口译老师及班级同学既是观众也是口译实战的评估者。任务完成之后,首先由参加实战演练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然后班级同学做出点评,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百科知识、口译技巧、现场应对策略、职业规范等给予综合评价。模拟口译现场训练可以适当邀请外教到口译课堂做讲话人,这样更加具备实战效果,学生的口译能力也能得到更加真实的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现有选择地进行录像,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表现有更全方位、更立体化的认识。

  模拟现场口译训练模式迫使学生面对观众,给了学生更多站在台前的表现机会。经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站在台前、面对观众的紧张感会减少,自如运用口译技巧完成口译任务的信心得到加强,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真实口译任务的需要,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职业口译员。

  建立翻译实习基地。口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口译课堂,要给学生提供“走出去”的实践机会。口译技能和能力只有在大量的实战演练中才能得到不断提高。现在越来越多开设口译专业的院校已经认识到建立翻译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一些翻译专业开设的较成熟的院校已经与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翻译公司、跨国企业等有翻译需求的部门积极寻求合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翻译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笔译或口译实习。

  口译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大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语言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师生的面对面交流,要开辟作为课堂教学有效延展的网络平台教学。口译课的网络平台建设除了应包括一些常规性的信息发布如课件公开、资源共享、课堂任务与课后练习布置外,还要体现现实与网络、校园与社会、实战与模拟的多平台内部连通及其平行互动的创新理念。通过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交流,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与亲和性可以减少学生面对教师时的紧张与拘泥感,学生可以对“主题学习”阶段及口译课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成效与老师进行即时沟通,也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一起探讨学习方法或口译演练中出现的难题,交流经验,分享信息。让网络互动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演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口译教与学、教与练的有机融会贯通。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合格的职业口译员的培养要求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口译课是技能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不具备较强口译能力的教师来教授口译课犹如纸上谈兵,缺乏说服力。遴选口译教师的标准应该是职业化的技能与较丰富的实战经验,结合优秀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这样的教师符合学生对口译课及口译课教师的期望,也是口译课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出色的教学、科研能力与职业化的实战技能是对口译课教师的新要求。建设高质量的口译课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和院校的共同努力。口译课教师应该定期承担口译任务,保持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同时,积极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时期口译课程教学的新发展,并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开设口译课的院校应多为口译课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或深造的机会。鼓励口译课教师定期参加高质量的研讨会或培训课程。

  4.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口译教材应该是纸质与电子教材的结合,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阶段合理选择、搭配课堂材料,做到教材音频与网络视频相结合。课堂选材应紧紧围绕每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突出口译训练的技能化和职业化特点。口译课所使用的课堂材料应包含所有重要的口译主题,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和练习的侧重点。教材整体设计还应考虑到口译专业认证的测试要求。用于口译课的练习材料应是真实的语言材料,要避免选用书面化的笔译材料,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专题的口译现场音频及影像。在选择口译教材时,应考虑教材是否突出了口译训练的技能化特点、实战性特点、及专业化特点。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口译的职业化[J].中国翻译,2007(1).

  [2]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

  [4]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5]邹德艳.口译教学与教学口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

  年基金项目“交替传译的工作记忆认知研究”(项目号:13YJC74015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高璐璐,东北大学;邹德艳,大连外国语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