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高职院校“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开展创业教育,并且不同程度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职学生的创业形势也有了相当的进展。随着《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高校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偏差。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创业和生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具有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勇气,为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较为普遍,大学生创业教育被当作企业家速成教育。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没有把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成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这种模糊的定位会使创业教育走向两种误区:一是迎合当前形势,快速推出一两门创业课程或培训项目,再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灌输;二是拔高,让学生设计并实施不可能落地的“创业项目”,学生在缺乏技能和创业知识的情况下,自我盲目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层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存在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技巧和理论。部分高职院校仅在就业与创业指导类课程中增加了几个学时的创新创业内容,其结果是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这种认识和实践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专业属性,容易把创新与创业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事实上,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创教融合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国外一些高校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材, 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我国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由于教师开发创业课程的动力不足、课程开发难度较大,我国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开发方面尚未系统化,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形式存在,并没有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是“两张皮”。创业教材和课程开发关注的是创业理论、创业技巧。专业教育课程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目前高职教育一般以专业能力递进培养或工作过程系统化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虽然课程结构相对完善,教学组织形式也较为丰富,但仍以结构性、单元性课程为主,专业性强、内容相对独立、课时偏长,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课程开发还比较少,将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融入专业课程与教材开发则更少。如何以“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创业项目需求为基础,合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配套教材,是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亟待加强。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现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就业部门、思政课教师组成,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创业教育因涉及多学科、内容丰富,需要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现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师一方面缺乏创业经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不熟悉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理论说教,讲不清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和操作环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不懂专业技术,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不仅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创业经历,还需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应该是该创业项目领域的技术专家。显然现有的创业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创业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创业导师库中最好有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最好有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平台。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硬件平台主要是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生产条件、经营场所、信息与金融服务等,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软件平台主要指机制体制、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但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过程来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成为很多高校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障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业社团,但毕竟场所、设备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创业需求。由于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持久的技术支撑,同时还存在资金服务不到位、创业风险防控机制缺失、创业项目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学生的创业项目成功率较低,创业激情难以持久。

  “一中心、三融合”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校内教学实训基地转变为校企一体化的“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创新形成“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背离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

  “一中心”即以专业教育为中心,强调专业在创新创业活动、创业平台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创新创业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提升专业学习兴趣,要求创新创业必须紧紧围绕专业领域范围来开展。“三融合”即课程与项目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融合、教师与导师融合。

  “课程与项目融合”通过“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来实现。“课程项目化”是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系列创业训练项目之中,将课程体系转化为创业项目体系。“项目课程化”是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季节时序的全新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融合”是指通过建设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将基地的教学实训功能与创新创业功能有机融合。“专业教师与创业导师融合”即专业教师与创业导师、生产师傅身份的有机融合。学校鼓励教师入股参与学生创业项目,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

  创教融合推进“一中心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在教学实训基地创建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实现“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融合”。植保专业学生整建制入驻基地,按创业项目分成若干创业团队。学生在基地一边上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实施创业项目。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配套服务。学生入驻“农业众创空间”,其身份从单纯的“学生”转变为“学生+创业者”,基地和创业团队均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真正将教学实训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起来。学校通过制定《“农业众创空间”管理规定》规范教学秩序,管理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创业团队在享受众创空间各种服务与优惠政策的同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专业建设的超前规划和创业指导的全面护航为创业风险应对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众创空间”学分制管理办法》明确从创新创业态度、创业项目管理、创业项目绩效、课程考试成绩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以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农作物生长是生物特性与自然环境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而效益又与市场、成本、营销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让学生在“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进行创业实践,能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或者创业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根据植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实习农场及紧邻农科所的便利条件,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使这些项目能够涵盖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再根据创业项目的知识与技能、素质要求开发相应课程,按照作物生产季节序化、重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三师”素质为要求培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锻造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师团队。近年来,学校对专业教师提出了“三师”素质要求,即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引进企业行业技术人才,在原有“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让专业教师努力成为“创业导师”,真正实现“教师与导师融合”。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入股参与学生创业项目,对“三师”型教师在课时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待。

  以培养模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部分家长与学生对涉农专业在认识上存在偏见。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录取分数偏低,学生被公认为是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如何在这群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学校坚持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创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成长环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是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库、创业导师团队和创业孵化平台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而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撑,是学院党政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高度统一,是学院教育教学系统与学生教育管理系统以及后勤管理与服务系统干部、教师、职工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高度一致。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陈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2]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

  [3]贺坤等.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

  [4]万健.以“教学型农业众创空间”创新涉农高职校内基地管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6(20).

  [本文为2015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校内基地‘企业化管理’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创业导向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