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理科教学水平,教研员为什么那么重要?
www.jyb.cn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越是民族地区,教研员越不能凑合。凑合的结果,只能是——民族地区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差 受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委托,自2011年开始,中央民族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对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调研工作,共涵盖了8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157所中、小学。在每个调研地区,都有省、市、县各级教研员陪同参与调研。 与这些教研员的接触,加深了我们对民族地区教研员队伍现状的直观了解。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研员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程度,对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样的教研员对教学有帮助 教研员是学科教学的骨干,是把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学中去的关键。其作用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实施教学的过程来看,教研员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监督者,他们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指导和监督一线教师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从教学结果的评价来看,教研员是教学评价的主导者,他们负责所在地区的考试命题及其教学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促进教学的发展。这两种角色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指导和监督的结果需要评价来反馈和保障,评价则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和监督。 下面我们从以上两个方面谈谈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教研员。 在四川时,一名教研员陪同我们去听小学五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刚进教室,就有一些学生认出了他,而且还开玩笑说“下次考试题目出简单点啊”,由此可以看出,这名教研员经常来这个学校。听完课后,该教研员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充分肯定教师的进步,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该教研员还在其负责的区小学引进了一种新的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评价体系不是给学生简单排出名次,而是给每个学校、每个班、每个学生每年一份评价报告单,以使老师、家长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劣势。我们看到这个学校的学生们更加阳光、快乐。 在内蒙古时,一名教研员全程参与了我们的调研,这是位学者型教研员。一路调研下来,该教研员做过3次评课,让当地老师和调研组都受益匪浅。例如,在一个农村小学我们听了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课后教研员首先讲了评课的共同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之后又具体阐述了标准表现为几个要素。这些具体条目表现出教研员对“课程标准”的熟稔和深刻理解。而按照这样的标准对该节课进行具体点评,其效果远远超过一些离教师教学实际很远的师资培训。 以上是我们看到的有素质、敬业的教研员代表。虽然大多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一些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这些教研员十分敬业,经常参与学校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工作,及时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他们确实称得上是教师队伍的“领头羊”。 教研员不称职就是在起反作用 可是,我们调研所到的不少民族地区,教研员不仅不是领头羊,有时可能还要拖教育现代化的后腿,某些教研员甚至是通过特殊关系混进这支队伍的。一方面,他们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没有尽心尽职。另一方面,他们缺乏专业素养,根本不会评课,只是把这个工作当成一个行政任务,去学校更像是行政领导视察工作,很少去听课评课。在这些教研员覆盖的区域,不少教师反映,教研员在新课程理念的传输、引导、培训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在教学指导、试卷命题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遵循传统套路进行,不仅陈旧、过时,应试教育、题型教育的味道浓,而且不了解实际教学情况、甚至不了解教材进度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某县教研员由于不熟悉新教材,也不了解新课程的评价标准,依然沿袭旧教材的内容进行考试命题,导致试卷中有高达20分的知识内容是学生没有学过的,出现较为严重的考试事故。教研员如此,其所在地区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时就容易造成偏差,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再举个典型的例子。在调研中相当数量的数学课堂被教师上成了“背诵课”,教师给学生总结规律,并让学生们集体记忆数学公式、解题步骤等。例如,在某地区的一节一年级的学习加法的数学课上,课程开始教师让学生背诵:“十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几等于十,十几减十等于几”,老师还让学生解释为什么“10+4=14”。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胖胖的小学生,刚上课时积极、活跃,但到课程后半段时,则彻底被老师的解题口诀弄糊涂了,不会计算了。民族地区类似的课堂不在少数,老师认为简便算法、记住解题步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他们不知道,小学生要经历:“大量的、形象的动作操作(如数火柴棍、石子)→在心里想象实物进行计算→形成数的概念?直接符号计算”这样的认知发展过程才能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授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但同时也说明了教研员没能起到良好的指导、监督作用。 让更合适的人来带领教师进步 教研员作为学科教学的中坚骨干分子,指导任课教师讲课,也是学科教研的带头人物,是将课程目标落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关键人物。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点抓好教研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对现有的教研员队伍进行整顿和加强培训的力度。 这里所说的整顿,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有抵触、只能模仿、缺少探索的人,不适合在民族地区做教研员。越是民族地区,教研员越不能凑合。凑合的结果,只能是——民族地区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差。 二是选拔有热情、有基层学校教学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并对民族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的人充实教研员队伍。这些人的水平、年资可以一般,但一定要肯学习,想干事,并且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如果再多一些沟通本领和凝聚力就更好了。 三是选拔新人时,方方面面的关系可能会一拥而上,使原本对教研员的期待落空。因此,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把教研员工作的职责、艰巨性、挑战性说清楚,不要让人错把教研员当成“肥缺”。 这里所说的培训是指:首先,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教研员的理念,使新课程的要求成为对教研员的基本要求。这是底线要求,一定要争取达到。因为,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就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有操作性,对能不能做好民族地区的教研员,对他们未来的教学指导工作至关重要。 其次,培训的另一个重点是要聚焦教研员工作的基本规范与基本程序,在形式上保证教研员具备有序、有效、稳妥的开展工作的技能。对说课、听课、评课等基本的教研工作环节,要形成制度化的操作程序。 通过培训,宏观上要解决理念的转化问题,微观上要适应教研员的工作技能需要。只要聚焦培训目标,摆脱以往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积弊,教研员队伍的素质就会一步一步得到提高,进而带来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和质量的改变。 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薄弱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主要原因不是硬件条件,而是师资力量薄弱。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千头万绪,抓住了教研员队伍这个关键少数,则抓住了“牛鼻子”。因此,教研员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应该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 |
- 越是民族地区,越应该拥抱教学改革——访中央民族大学理学2015-07-28
- 全国教研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教研员准入退出机制2016-01-15
- 中心学校教研员怎样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2015-11-05
- 教研员的修炼2015-09-17
- 读者来信:农村教师盼城市教研员常下乡指导2014-01-09
- 教研员应锤炼好六种专业能力2013-10-09
- 全国小学英语教研员工作论坛举行2013-07-29
- 教研员要善于做“超级舞者”2013-01-23
- 吉林组织各类教研员为未管所专门培训民警教师2012-09-26
- 陈萍: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者200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