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相关阅读】
9月8日,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今年1月,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全面系统部署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相关阅读】
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0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相关阅读】
4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条例》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8月17日,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健全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压实高校党建工作政治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相关阅读】
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其中将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中央精神将"劳"纳入教育方针,丰富完善了教育方针的法律表述。【相关阅读】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标志着"双减"工作全面启动。教育部等19个部门组成"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教育部统筹各方、多措并举,提升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部署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扎实有效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相关阅读】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发出"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教育系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成为青少年的精神底色。【相关阅读】
9月15日,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这意味着我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至此,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9月24日,《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扩大省考国考范围、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保证招考公平公正成为改革的方向。【相关阅读】
10月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举行。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教材建设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作。【相关阅读】
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从法律层面对家庭教育相关内容作出规定,让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此前,《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阅读】
当前,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目标,开始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这样说。
回首即将过去的2021年,学前教育迎难而上奋力改革,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园"的需求。
"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幼小衔接提出了要求。
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数亿少年儿童的教育生态而言,无疑是史上最强的政策年。
这一年,党和国家推出的相关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强、影响之深,可圈可点。家庭保护、家风建设、家庭教育成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题中要义,而且所有的政策都彰显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儿童权利原则 。
评选"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是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的传统,也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一件大事。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团队连续16年致力于"高等教育大事件年度盘点"相关研究,和周刊合作也有5年。本期,我们特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与贺祖斌教授一道,对"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进行深度分析和点评。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2021年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地方政府积极履行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强化政策配套力度。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使得东中西部呼应的发展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体化研制颁布专业目录,丰富充实了类型教育特征。中职教育民生兜底作用显著,坚持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强化。专科高职教育扩招任务圆满完成,"双高"校建设迎来期中大考。职业本科教育起步发展,有力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职教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并举,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数量稳中有升。
教育改革是开启新时代的第一道光,是照亮未来的灯塔。
回眸2021年基础教育,最热的流行语莫过于"双减"。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减"为教育变革画了一条底线。画这条底线的目的是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眼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区域教育层面创生了众多具有领创意义的新经验。限于版面,我们仅从4个维度对这些经验及其价值、走向进行解读。
2021年,我国基础教育宛如一艘满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船,高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鲜明旗帜,沿着立德树人的航道扬帆前行。这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肩负更加艰巨的使命担当。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理所当然地成为年度基础教育"一号工程"。"双减"不啻为深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行动宣言,也无以替代地成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刻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落地,"五项管理"作为"双减"的具体抓手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参民"学校迎来全面整顿,化解县中发展困境的"县中提升计划"实施,一系列基础教育的重磅政策相继出台。校长周刊特别对2021年基础教育发生的大事进行盘点(以发生的时间为序),并邀请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进行深度分析和点评。
自二○一八年以来,《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连续四年推出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报告盘点总结国际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与趋势,探讨国际学校发展之道,受到业界广泛好评。二○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一系列新的文件和政策颁布,在规范国际学校办学、加强监管的同时,加速了国际学校的变革,促使国际学校回归育人初心,走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2021年是"十四五"、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教育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取得重大成绩。本版盘点2021年教育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以增强教育界启航新征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信心和力量。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同步推出专题,敬请关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浪潮滚滚而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的浪潮也深刻地影响了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学习行为。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开局之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正式吹响,教育信息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