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学生享有高品质学习生活

——2021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回望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1-07 作者:特约撰稿 李铁安 俞向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21年,我国基础教育宛如一艘满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船,高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鲜明旗帜,沿着立德树人的航道扬帆前行。这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肩负更加艰巨的使命担当。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理所当然地成为年度基础教育“一号工程”。“双减”不啻为深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行动宣言,也无以替代地成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历经20年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之后,课程教学改革又一次开启了激动人心的再出发。而这一次再出发承载的核心关切与追求的实践效应是:通过守正创新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改革,充分释放并发挥课程教学作为育人核心载体的强大功能,努力让学生享有高品质的学习生活。

2021年,这些政策值得关注

2021年1月

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021年3月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了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2021年4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让作业回归到学校育人环节中来。

2021年6月

教育部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督导评价、工作要求等5个方面作出部署。

2021年7月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等19个部门建立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重点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与实践贡献、方法论、理论品格、历史地位5个方面对进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凝练,分学段、学科专业提出了融入要求,明确了组织落实的指导性、操作性意见。

2021年8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2021年9月

1.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第40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

2.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是首次就“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作出的整体设计。

2021年11月

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021年,我们站在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让学生过上“学习的好日子”

追溯过往20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效不容置疑,成就蔚为壮观。但如果聚焦其中的问题,则颇具意味深长的警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一深刻论断表达了总书记对教育的核心关切,也足以引发我们追问:素质教育提出20多年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中小学生学习和成长方面的问题不容乐观。如果学生的学习沦落到只为赚得分数而拼搏,只为提高成绩而加码,只为考试升学而竞争,那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在哪里?生活的质量在哪里?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又何以实现?

令人振奋的是,“双减”对这种追问做出了“硬核”表达。作为本年度最重磅、最震撼的改革主题,“双减”直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击学生“太苦太累”这一突出问题,直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双减”文件的出台,引发一波波发人深省的强劲追问:为什么办教育?究竟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双减”文件的贯彻落实,也发出一连串耐人寻味的坚定号召:要让人民因教育而享受美好生活,要让教育有效培育一代代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上,“双减”也正是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与核心关切,彰显了遵循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精神的坚定立场和行动自觉。

“双减”让我们坚定地走上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制高点——让学生过上“学习的好日子”。《决议》里特别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以《决议》精神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毫无疑问,让学生过上“学习的好日子”应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我们确需深问:让学生过上“学习的好日子”究竟意味着什么?20年来,课程教学改革始终秉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我们的课程教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彰显了这一理念呢?

2021年,我们踏上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课程教学当以立德树人为魂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有一段重要的阐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不仅对我国教育整体性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实践方向,也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原则:课程教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全面深入地落实立德树人,凡是没有遵循立德树人的实践做法必须扭转。

课程教材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教材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保证。为确保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教材必须集中体现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立德树人的课程教材必须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之钙”。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2021年先后发布文件,鲜明主张:必须要让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以下简称“四进”)。

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毋庸赘言,“四进”正是旨在通过深化课程教材建设,提升课程教材对学生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立德树人功能,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丰盈“精神之钙”,确保万千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双减”同样旗帜鲜明。“双减”的指导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全方位、深层次完善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是“双减”的宗旨追求。这足以说明,归根到底,“双减”正是彰显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立德树人深刻阐述的坚定立场和实践自觉。

2021年,我们找到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构建高质量课程育人体系

诚如“双减”文件所要求的,学校落实“双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后作业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余活动这三个方面构成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个整体链条。其中,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脉,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业是课堂教学自然和必然的派生,是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巩固和发展教学目标的必要过程,是教师监控与评估教学成效的科学手段,是通过反馈学生的共性经验与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切实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是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环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指标。课余活动特指学校完成国家规定课程任务之余,为学生开设的校本化、选择性课程,其中也包括对课堂教学的再强化和对课后作业的再指导。在“双减”文件的要求下,课余活动作为课后服务主体内容,不仅担当着替代以往学生到校外培训的功能,而且肩负着让学生真正享受校园美好生活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课余活动也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在“大课程”的概念框架下,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余活动三者作为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必将决定课后作业设计的量与质,也影响着课余活动的内容与环节安排;而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完成,以及课余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也必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一体化地塑造高品质课堂教学、设计高质量课后作业、开发高质量课余活动,不仅是强力落实“双减”的需要,也是整体性构建高质量课程育人体系的内在逻辑。

“双减”让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的立场、展开更宽的视野、走进更深的层次审视学校的课程教学,也让我们再一次找到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这就是:通过强力落实“双减”,高质量构建学校整体课程育人体系。在经历20年课程改革之后,伴随“双减”的强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必将整体性迈上更加科学、更加理性、更加彻底的实践轨道。

2021年,我们抓住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塑造高品质课堂文化

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短短70余字中,“教学”一词被4次提及,足见课堂教学之于落实“双减”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之策”?如果观照“双减”的两大具体任务指向——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我们似乎需要深度反思: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否直接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是否直接倒逼了学生奔赴校外培训?

首先,造成作业“总量大”和完成作业“时间长”的缘由何在?诚如人们普遍的基本判断,大量强调死记硬背和强化机械训练的重复性、无效性以至惩罚性作业是造成学生课后学习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但另一种缘由往往被熟视无睹,这就是许多课堂教学因使用“导学案”而直接给学生造成过重作业负担。事实上,且不论采取以“先学后教”为核心理念的导学案教学是否能确保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单就操作过程来说,应用导学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布置的学习任务。试想:如果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使用导学案,每一个导学案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那么学生在课后仅仅完成各学科的导学案就将花去多少时间呢?如此说来,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就演化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课前预习做得更充分,是以学生在课下花费更多时间、付出更多精力为代价的。导学案不仅对学生课下学习形成了刚性束缚,而且直接生成了过重课业负担。导学案作为“一体化”的教学操作工具,虽然整合了“课前预习”和“课上教学”这两个环节,但恰恰是这个一体化的导学案,只“瞻前”而没有“顾后”,事实上造成了“课上”和“课下”两条战线的“疲软”。

其次,造成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缘由何在?也诚如人们普遍的基本判断,太多的家长往往信奉这样的逻辑:只有参加“多多益善”的校外培训,才能确保自己的孩子升学考试获得高分;如果不参加校外培训,自己的孩子就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的短视化、功利化观念是造成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直接缘由。但是,我们也的确不能忽视,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必将直接倒逼学生奔赴校外培训。我们至少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还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本体功能?是不是还没有形成有说服力的感召力量,吸引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说到底,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还没有让学生过上“学习的好日子”?

显而易见,这不仅触及了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提出了课堂教学之于“双减”的功能所在。“双减”终于让我们牢牢抓住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点:课堂教学必须在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上下功夫,必须在指向既要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又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双重任务上下功夫。

再其次,我们究竟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回首课程改革20年,有许多这样的课堂:一方面,因囿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依然过分地追求知识的准确率和技能的熟练度,于是就采取机械的“题海战术”和“刷题战略”,让学生精准熟练地掌握碎片化的“知识点”和套路化的“必考题型”。这不仅直接导致三维目标落实的缺失和核心素养培育的错失,也必然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盲目地学习,从而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因激进而草率地追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许多课堂教学,或过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的育人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内涵无以发挥;或过分强调创设生活情境,导致课程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无以体现;或过分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机会无以实现;或过分追逐教学模式流程,导致师生的教学过程和生命智慧无以彰显。概而言之,这样的课堂,育人的应有之义被遗忘,课堂的文化精神被遗弃。

在“双减”的强烈呼唤下,我们必须放弃这样的课堂!我们要塑造彰显育人为本的高品质课堂。

这就需要着力让教学的内容“价值化”。诸如:要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学科文化价值;要精心提炼主题和核心问题,科学架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学结构;要充分关照教学内容可能蕴含的多学科要素,整合学科之间的关联;要有机衔接学段之间课程的联系,要巧妙融入现实生活题材;等等。

这就需要着力让教师的教学“人文化”。诸如:教师要陶醉于课程的美妙,要把至真至爱的情怀传递给每个学生;要兴奋着学生的兴奋,尊重并且保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要迷茫着学生的迷茫,不轻易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要冒险着学生的冒险,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怕犯错误;要期待着学生的期待,避免过早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等等。

这就需要着力让学生的学习“诗性化”。诸如:让学生尽情放飞好奇心,惯于展开“非理性思维”;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善于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彰显学习主体性,乐于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激发学习能动性,敢于置身问题解决困境;等等。

塑造高品质课堂教学,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生活,是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健康成长照亮“希望之光”,是从根本上让学生过上“学习的好日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021年之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深刻意义或许在于:以“双减”为主旋律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为学生带来高品质的学习生活。而让我们为之振奋的是:学生过上“学习的好日子”的春天渐渐来了!

(作者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博士后)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07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